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中华文化
季羡林任继愈同日去世 他们之后还有大师吗?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2009-07-17 17:00:54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先生的去世,让7月11日成为一个悲伤的纪念日。几年前,我们就陆续逝去了王元化、张中行、巴金、费孝通、启功等一代巨擘,而今年两位长者的同时离去,让人们在悲伤的同时也心有不安,不少人发出“中国今后无大师 ”的感叹 ,我们还有大师吗?怎样的环境才能造就大师?季老曾写过一首《泰山颂》,“齐青未了,养育黎元。鲁青未了,春满人间,”表达对中国发展与文化命运“ 屹立东方,亿万斯年”的期待,也可看作对大师再生的期待。
 
韩石山:出现大师需要时间

    韩石山,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7月15日,针对“大师远行”的话题,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他。

    ■只要唤起知识分子自主自强的意识,不难出现大师级的人物

    记者: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学界大师的离世引发了人们对大师的讨论,不少媒体发出感叹——大师时代已经结束,您认为我们现在还有大师吗?

    韩石山:虽然我不知道谁是大师,但我以为,中国肯定是有大师存在的。这样的大师需要社会的认同,这是需要时间的,也是需要气量的。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大师?您心目中,哪些人(包括故去的)是真正的大师?

    韩石山:西方有公共知识分子的说法,萨特的一个例证最能说明这一类知识分子的特质,他说:一位原子能科学家在研究原子物理时,他不是个知识分子,只有当他在反对核武器的抗议信上签名,才是个知识分子。也就是说,你得关心社会的进步,民众的福祉,才能担当起知识分子的名分。实际上,在中国过去的时代,士为四民之首,知识分子(士)无论自期还是自许,他律还是自律,都跟这差不了多少。凡真正的读书人,其最高的理想,莫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孟子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身在江湖而心系魏阙。20世纪初期,社会虽然动荡,但诞生了一批大师。只要唤起知识分子自主自强的意识,不难出现大师级的人物。

    据此可以说,凡是那些在自己专业领域有独特贡献,关心社会进步,关心民众福祉,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就可以称之为大师了。我接触的领域不多,我觉得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去世不久的王元化先生,足可称之为大师。他自己的学问就不说了,关键是他对过去时代文化方面诸问题,均能有足够的反思与批判。他当过上海市委的宣传部长,这在他那一辈人里,是很了不起的。

    ■学有专长,敢于担当的中年学人,最接近大师的标准

    记者: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对于中国的文化学术界来说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生的人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师?

    韩石山:这是有原因的,一是他们求学的时期,正是国学尚未泯灭,西学又正昌盛的时期,而这些人,多是在国内接受了完备的旧学的教育,出国留学时,又选择名校,投师名门,接受的是当时最前沿的学科的教育,别说学业优异者,就是普通者,一回国便成为这方面的开山人物。二是他们学成归来的那个时期,正是社会求新求变的时期,纵然社会有动荡不安的时期(比如北洋政府时期),但在学术方面仍享有自由,得到全社会的推崇。这样的自身条件,这样的社会环境,一个优秀人才成为大师、巨擘,也就不足为奇。后世看去,灿若星汉,也就是当然的景观了。

    记者:大师的产生需要什么样的因素,现在的文化环境为什么难以产生大师?

    韩石山:自由、开放、富足。现在的文化环境为什么难以产生大师?总是在这三项上有所欠缺。

    记者:现在仍健在的学界大家,有哪些人最接近大师的标准呢?

    韩石山:我认为一些学有专长,敢于担当的中年学人,最接近大师的标准。老的不行了,要成为大师早就该成了。

    记者:大师的出现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时代和环境能诞生大师?

    韩石山:大师是要有胸怀的。社会的胸怀与文化人的胸怀,无论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都必须有才能说得上。时代有多大的气量,它的出产物才会有多大的气量。当然,不能一味责怪时代与社会。从历史上看,治世出过大师的,不乏其例,乱世出过大师的,亦不乏其例,不治不乱的温吞之世出过大师的,亦非无例可寻。于此可见,个人的禀赋与努力,也是相当重要的。昨天傍晚我外出散步,路过一处正在改造的街道,封闭三个月,旧人行道的砖缝里,居然长出了翠绿的青草,以草比人,该有几分相似吧?

    ■如今要培养几个国学小师怕都戛戛乎难哉

    记者:现在兴起一股国学热,我们这个时代能够培养出未来的国学大师吗?

    韩石山:我实在看不出现在怎么就兴起了国学热。是小学都开了经学的课程吗,还是中学都增加了经学的时间?中国旧时的童蒙教育所以成功,是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时期),给以经学的教育,具体就是读经书读史书,一次性地完成了识字教育、品德教育、儒家经典教育。有了这样深厚而精湛的学问基础,以后就看自个儿的禀赋、器识与机遇了,那些禀赋高的,器识大的,机遇好的,假以时日,不难成为一时巨擘或是一代大师。现在的教育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年轻人,不算幼儿园,从上小学一年级算起,起早摸黑十二年,千军万马冲过独木桥扑进大学之门,力气差不多快耗尽了。往后几年,能缓过气来,还是有见识的,应付到毕业,才是另一场征战的开始,怎敢不文恬武嬉养精蓄锐以待于来日?这样的教育体制不改变,要培养几个国学小师怕都戛戛乎难哉,更别说什么国学大师了。我一直认为,那些早年出国留学,学成之后,及时回国效力的人里,或许将来会出现几个大师级的人物。这也是我看现代文化史里那些人的成长之路悟出来的。记者 秦绪芳

众说大师

    ●大师去一个少一个,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再产生新的大师。现在平庸的人很多,真正读书的人很少。多数人也并不真正在做学问,他们炒冷饭、上网抄袭,心态浮躁,风气不好学术问题还是整个发言环境的问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种五四新文化精神已非常淡化了,要重建这种文化精神不是一时能够做到的。

    ——徐中玉(著名教育家)

    ●人文生态修复的难度,会远远大于破坏,这是因为一种人本主义土壤的重建,往往需要耗费几百年时间。大师的培育,完全根植于对普通人的培育,也就是要基于一种人本主义的标准——把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作为社会建构的基本目标。

    ——朱大可(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

    ●在这样的一种充满“官污染”的学术生态下,想要看到灿若繁星般的大师,几乎没有可能。一个真正的学人,只有避开浮躁和流俗,秉承前代大师的精气神,在坎坷中前行,在磨砺中坚持,在学问精深的同时坚守为人之道,也许慢慢的,他就成了大师。

    ——叶铁桥(媒体资深记者)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