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监国说》
这是张居正为当时年仅10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所编的教科书,每段故事先录一段简短的史传记载,再翻译成当时通行的白话文,于文末提醒为政之方,通俗易懂。“台北故宫”所藏《帝鉴图说》共两册,是清代内府的图绘写本,色彩鲜艳,制作精美。依制作人员的年代判断,应该完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之后。
《快雪时晴帖》
“这张简洁的信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光,纸页早已泛黄。雪仍然在下,仿佛下在书帖上。据说每逢入冬初雪时候,乾隆皇帝一定要取出来看一看,并在裱框的四周写字赋诗盖章。有一天,他心情特别舒畅,在帖的中央。写了一个大大的“神”字。1924年11月5日下午,溥仪出宫,桌子上还有没吃完的半个苹果。路过神武门,军警和办事人员竟在包裹中搜出《快雪时晴》。当时已经下班,各库门紧锁,而这三希堂第一号宝贝《快雪时晴帖》名声又太大。竟无处可放。有人立刻到市面上买了一个保险柜,诺大的一个铁柜,空荡荡地摆进这张纸页,放置在神武门的西值房。如今的神武门每天无数游客出入,却很少有人知道,三希堂第一号宝贝就在这个小屋孤零零地度过了一个有惊无险的夜晚。那之后,紫禁城改了名,叫故宫博物院。庄严进了书画组。但除了《快雪时晴》,另外的两稀却因为早被谨妃偷出宫卖了当而一直流落民间。1933年,曾在大收藏家郭世五的家中看到一次。随后……世道便越来越乱了。庄严最惦记的三件的书法都不在这批箱子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羲之外甥王珣的《伯远帖》。这就是乾隆皇帝最珍爱的“三希”。”
《国子监刊本(尔雅)》
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学府——国子监刊印,保存完整。国子监自五代开始刊刻经籍,但如今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书规模的重要物证。值得一提的是,古书的字体与刊印形式也如艺术品一般有其风格演变的历史。这部《尔雅》的字体端庄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