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艺术、评论
当代艺术热:批评的人文意识薄弱 当提倡人文历史
来源:中国文化报 岛子 2009-03-20 09:33:41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再看所谓当代艺术“热”,没有一个严格的中国人文历史尺度,当然就不会有精神性的尊严,一些“生效批评”只是为艺术作品反应的社会现象即兴命名,要么就是代群共名。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学还是从美学的独立性,这种批判性的清理没有完成,所以才导致风格化的“雅艺术”,模仿社会情绪、戏仿流行文化的伪先锋艺术作品在市场上走红。在21世纪,艺术批评理论面临两道关口,一个是现实的环境改造,二是内在的本体建构,我们需要在本土创造出赢得国际声誉的艺术和理论。


    在当代情境中,艺术批评的人文意识越来越薄弱了。其实,无论从西方传统还是中国传统看,艺术合理性或者合法性的身份必须建立在人文之上。中国从11世纪北宋时期艺术批评就开始把“术画”和“艺画”区分开来,我们说“宋人尚意”,是由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文人的自觉,他们的批评话语强调援艺入道,确立了士人的精神主体,转“杂艺传统”为“道艺传统”,赋予画家或者说画匠其人文地位,所谓“气韵”、“心画”、“心声”、“心印”,这些批评概念的确立就是文人画的价值指归。文人画其实是从北宋才开始切入人文的本体地位。很明显,技巧和艺术家的关系,已经转换为人心、人性、人格的关系。由图像转入人心视为“得道”的前提。因此从北宋到晚明的水墨艺术——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道释、仕女,都和气韵、灵性、境界等美学含义异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般艺术性的界限,向人性的圆满上升。为什么在北宋为王安石、米芾推崇的李公麟(兼以诗歌、文物考古和白描画马而著名),特别耻于说自己是画工、画匠,就因为有限的“艺术性”总归属于匠气的媚俗,作为一个再现性的表征仅仅就是在技术层面,不能承载天道的无限和个体性情的真实。

    欧洲大陆经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在18、19世纪的两百年间从考古、文物鉴赏、美学、艺术历史的学科建构,发展出人文主义的现代性,即审美现代性。19世纪德语国家出现艺术历史学者,标志着艺术的客观历史走向了主体化的历史,形成艺术历史研究的传统。在艺术批评方面,从伏尔泰以降波德莱尔、左拉这一代法国的知识分子介入现代艺术运动,使得艺术批评的人文价值地位逐渐确立并独立。艺术批评家的文人化、知识分子化实际上是一个主体化的历史过程,艺术家也是如此,比如塞尚,当时就和左拉等知识分子在一起。包括形式学派的艺术理论家的批评书写,使得印象派的合法性得到维护。再如格林伯格之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他把先锋精神价值定义在抵抗媚俗的美学独立性上,借此批判庸俗的大众流行趣味、工具化的纳粹国家主义和苏联现实主义,疏离那种虚幻的、三维的、再现的视觉意识形态。可以说,无论中西,艺术的本体地位都是建立在人文的、美学的独立性上。独立性不是孤立于宗教、伦理、文化、政治,不是与之绝缘,而是把这些有益的人文因素内化于审美的生命境界。

    批评家不是一个传统的文人,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有了这种自明他才可能在批评专业有一个基本的人文基础,这个基础是通过阅读、思考、书写、社会考察逐步累积,在艺术史、艺术理论中提问,同时还要扩展到专业领域:政治学、语言学、哲学、文化、宗教。这些构成一个知识整体,即福柯所说的知识型。至于说在批评技术层面训练,就批评写作而言,第一个层面是文学性的,即描述的、感知的,描述与感知是重要的,描述要有专业知识,最基本的东西要严谨,否则会脱离对象,自说自话;然后才进入理性的逻辑判断层面,这第二个层面属哲学阐释学范畴。在描述这个层面必须通过感知,必须有一种诗性修养,悟性的表征是诗性的,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本质是诗性的,而他的这种哲学表述就是诗性的,这两个层面的训练都必须完成。这是为何一些画家出身的人作评论是感悟式的、印象式的,进入不了理性的抽象分析。传统画史、画论中有传记批评,知人论事,对画理、画风理解得透彻,不仅通过史料,还通过画家本人获得一手资源,像瓦萨里写作,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大多是他的朋友,性格上的特征和毛病,作品风格、基本技法都了然于胸。所谓人文,最后还是要看人。传记批评还是有一个知人论世的长处,不可以形式分析替代,以作品、文本替代人品、艺术家性情,所谓文本之外无他,会导致文本专制主义。

    再看所谓当代艺术“热”,没有一个严格的中国人文历史尺度,当然就不会有精神性的尊严,一些“生效批评”只是为艺术作品反应的社会现象即兴命名,要么就是代群共名。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学还是从美学的独立性,这种批判性的清理没有完成,所以才导致风格化的“雅艺术”,模仿社会情绪、戏仿流行文化的伪先锋艺术作品在市场上走红。在21世纪,艺术批评理论面临两道关口,一个是现实的环境改造,二是内在的本体建构,我们需要在本土创造出赢得国际声誉的艺术和理论。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