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三峡博物馆文物专家在人民广场免费举行一年一度的为市民“鉴宝”活动,400多位市民一大早就带来精心收藏的“宝贝”,但专家经过辨别,发现九成都是赝品。其中,两名男子抱来一个自称是“从庙里来的”精美佛头,引起文物专家的怀疑后匆忙离开现场。
两男子呈上神秘佛头
上午11点,两名三十多岁的男子挤进来,从报纸的包裹里拿出一个木制的佛头,请专家看看值多少钱。记者见到,这个佛头长约五十多厘米,头上的饰品占了大部分,雕刻工艺精美,佛的脸部虽然出现了裂纹,木质斑驳,但神态安详静谧,栩栩如生,上面的色彩尚未脱落,有红色和绿色,还留有金粉的痕迹。佛头的颈部有切割的痕迹。三峡博物馆文物鉴定专家将佛头抱在手里端详,抚摸着木纹,看了足有近十秒钟,男子一直紧张地望着专家。
专家没问完抱起就跑
专家随后询问男子这个“佛头”从哪里来,对方压低了声音说,“是从庙里来的。”专家又询问究竟是从哪个庙来的,“庙里的东西怎么会到你这里来了呢?”对方看到引起了专家的怀疑,神情变得有些慌张,支支吾吾地连说三个“不知道”,他一再强调说,“是帮朋友问的。”随即,两人交换了一下意见,还没等专家问完,就从专家手里抱回佛头,还没来得及用报纸包上,就从围观者中挤了出来,迅速消失在人群中,前后过程大约半分钟。
雕刻精致非现代做工
据博物馆鉴定专家说,这尊佛头的雕刻手法很精致,从木质来看应该不是现代做工,有一定年代。但仅凭短时间端详无法判断准确年代。这尊“神秘”佛头引起了现场围观者的纷纷猜测,有人认为这两人很可能是文物贩子,从某个庙里盗来佛头。有人也认为,他们为了不让自家宝贝引起太多人注意才会这样警觉。在现场的三峡博物馆鉴定专家提醒说,根据文物保护法,如果是家传藏品可以进行商业流通,但如果是私自从地下挖出或偷盗,则触犯了国家法律,一旦查实,将受到严厉制裁。
鉴宝个案
“宫廷玉碗”竟是玻璃身
今年67岁的牟大爷从西彭赶来,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裹了一层又一层的一个玉碗,他说,这是1964年,花了一个月工资买来的,卖家告诉他这是皇宫里的珍宝,一直珍藏在家,连妻子都不能随意碰。但专家鉴定发现,这个碗竟是玻璃做的,是解放后的工艺,只能作为一件工艺品欣赏,价值很有限。
一位市民扛来一个认为是唐代的坛子,专家根据上面的纹路、斑点,判断是上世纪80年代的物品,他拍着大腿大呼,“哎呀,这是我花了6000元从外地抱回来的!”
三峡博物馆藏品部专家表示,有七成市民“上当”都是因为贪小便宜,缺乏收藏常识,有的连历史年代都搞不清楚。收藏品只要自己喜欢,能够欣赏就好,不要抱着投机心理去买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