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市场充斥赝品的现象令人头疼的同时,似乎也变得防不胜防,而国际性大拍卖行出现冒充大师名头的假货,更是令人瞠目结舌。4月6日,在香港苏富比春拍“20世纪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林风眠作品《渔获》以约合人民币1437.92万元拔得头筹。不仅如此,此次上拍的另外4件林风眠作品也表现不俗,各种揣测也随之而来,其中更多的是对该批林风眠作品真伪的质疑。
质疑不断拍卖行回应
早在此次香港苏富比春拍之前,就有业内资深人士称,对此次上拍的5幅林风眠作品的真伪存在质疑,并表示,当时在一个业内小型聚会中,几位知名艺术品经纪人根据这批作品的风格以及创作年代与林风眠真迹不符,对5幅林风眠作品表示质疑。这种对林风眠作品的质疑,很快演变为一场对赝品来源的追踪与猜测。用其中一位参与者的话说,“林风眠赝品以前也常在各大拍卖公司出现过,但很少像这次一样,以集中出现的模式亮相在著名拍卖公司,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另一位业内人士的话为质疑提供了“佐证”,他表示,目前市场上林风眠作品的赝品量已占90%,可以说达到了泛滥的程度。他说,上世纪林风眠的个别弟子、亲戚都曾参与到造假活动中,并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
前日,香港苏富比对日渐“浩大”的质疑声做出回应,称春拍中上拍的林风眠作品来源清晰,出自一对早年曾与林风眠有过联系的挪威夫妇,这些作品都经过专家鉴定,且对于5幅林风眠作品从接到信息到最终决定上拍一系列从欧洲到亚洲的行政流程都专业且透明,“我们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名家赝品为何频现
对此次拍卖的林风眠作品、对香港苏富比的质疑声还在继续,恐怕一时也难有定论。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问题——近年来,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名家作品也是各大拍卖公司赝品出现的重灾区。这些重要艺术家作品的赝品为何频现知名拍卖公司?业内人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位艺术品经纪人用“店大欺客,客大欺店”来形容藏家和拍卖行之间的关系。他说,当藏家在拍卖行中的客户名单中占据重要地位时,为了不流失客户,个别拍卖行便会为该藏家提供一些“便利服务”,这已经成为拍卖业中的潜规则。这种潜规则的操作方式是怎样的呢?该人士表示,一些大藏家刚进入市场的时候,难免会买到假的或者不好的藏品。而另一方面,为了征集到好的拍品,拍卖行有时需要被迫向大藏家做出妥协,这时藏家就会开出条件,比如我今天可以委托给你一件珍品拍卖,但是你可不可以同时给我一个保证?不仅保证委托的拍品会卖掉,而且顺带将我以前买错或者不好的藏品一并进行拍卖。作为二级市场,拍卖行是服务方,只有征集到好的拍品才能吸引买家购买,从而赚取佣金。因此在大藏家面前处于弱势的拍卖行往往要被迫接受藏家以拍品为交换的“不对等条件”。这样,在每一方都想得到利益的前提下,二级市场受到操控的现象屡屡发生,而那些先前被大藏家购买的名家赝品也在操控的游戏中混入各大拍卖公司。
另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林风眠赝品出现在大拍卖公司并不是个案,藏家将自己的藏品好坏搭配,委托给拍卖行,只是名家赝品现身拍卖行的其中一个通道。更重要的原因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名家作品被仿制,并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大拍卖公司的拍场。由于大拍卖公司的“金字”招牌,以及近年来小拍卖公司不规范运作,使得有实力并对名家作品情有独钟的大买家在购买时鲜有光顾信誉不佳的小公司。这样被仿制得几可乱真的名家赝品便将目光瞄准了大公司,因为这里隐藏着巨大的购买力。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内地艺术品市场缺乏对某位大师作品的专项市场研究。由于国内的一级市场画廊的发展还不及拍卖行,本来应该由画廊为主力的市场研究工作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国内也缺乏大师作品的展览,导致作品的展览记录屈指可数,往往一件名家作品亮世,没有出版记录、展览记录等身份认定,从而也使得赝品有了可乘之机。
名家赝品能否杜绝
无论是拍卖市场存在潜规则,还是由于造假手段高超,迷住了拍卖行的视线,名家赝品现身著名拍卖行,仿佛已经成为各大拍卖公司都不能避免并需要面对的问题。对这种现象,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没有良药来完全杜绝赝品现身拍卖行。有人就提出,真伪问题本身就是收藏的乐趣。一些顶级藏家,终其一生,能收到的真品最高也只能达到80%,更何况以市场为目的的拍卖行。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赝品在拍卖行的猖獗现象最终会随着市场本身的规律调节而减少。收藏的总趋势,最开始都是大家互相争夺,采用各种手段混战一气。之后赝品由于藏家眼力、实力的提高而没有市场,大家都回归到做真品的状态,然后慢慢将大师的重要作品都集中在几个人手中。比如林风眠的顶级作品被某几位或者某个大机构收藏,而其他的作品则逐渐流入一级市场,成为普通人都能承受的消费品。当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在市场中承担了重要交易角色,而他们需要长期培养客户,大多都有道德底线,不会以赝品致使自己的客源流失。这样,整个市场便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