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拍卖市场面临国际巨头的挑战
2005年1月1日,我国就施行了新的《拍卖管理办法》,允许并鼓励外商投资拍卖企业从事经营性拍卖活动,拍卖行业正式对外资开放。在2006年11月29日,来自美国的美瀚拍卖公司与上海国拍合资组建的上海美瀚国拍机动车拍卖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成为首家正式注册的中外合资拍卖公司,中国正式兑现了入世承诺,开放拍卖市场进入实质性阶段。这家公司虽然没有艺术品拍卖资格,但是它的成立给激战正酣的国内拍卖市场增加了一丝压力。其实在此之前,佳士得、苏富比两大国际拍卖巨鳄早已瞄准中国艺术市场,除纷纷将中国艺术品作为重要项目在伦敦和纽约拍卖外,还不断向中国市场渗透。
苏富比春拍预展,北京第一站
2007年3月6日,香港苏富比北京预展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开幕,此次预展是香港苏富比春拍国内预展的第一站,聚焦了将于香港4月7日上拍的1200件艺术珍品中的佼佼者。与此同时,苏富比下设在北京国际俱乐部的北京办事处也正式开张,很快就可以开始接待工作。据香港苏富比公司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介绍,苏富比北京办事处旨在建立苏富比国际与国内其他拍卖公司、博物馆、收藏家和政府部门的联系。在4月份,苏富比国际的一个重要顾问团,包括美国最重要的藏家,博物馆信托人和汤姆·福特(著名时尚设计师)来华访问,就将由北京办事处安排他们参观和交流活动。苏富比北京办事处另一个职能是组织策划国内的专题展览,不一定限制在中国当代艺术,还会陆续推介钻石珠宝,西方当代艺术等专展。
因为目前中国法律还规定外国的艺术品拍卖公司不能进入中国,但是苏富比拍卖公司在亚洲市场的发展已经很多年了,早在1973年苏富比就在香港成立了办事处,1994年又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北京代表处设立后,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授权永乐,佳士得“曲线救国”
作为国际艺术品拍卖界巨头之一,佳士得拥有240多年的拍卖历史,与苏富比一同垄断了全球艺术品拍卖90%以上的市场份额,每年定期在纽约、伦敦等地举行拍卖会,无论从品牌、经验、服务、专业性及影响力来讲,都堪称世界拍卖业的“超级巨鳄”。佳士得对中国内地拍卖市场可以说是“蓄谋已久”,佳士得从1986年起就在香港设立分公司,举办拍卖会,于1994年4月在上海设立办事处,1996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是首家进驻中国内地的外资拍卖行,在品牌拓展和招徕客户方面业绩不俗。
在2005年11月3日,“佳士得”公司商标更是出现在中国内地拍卖场上,这也是境外拍卖公司品牌首次介入内地文物拍卖市场,佳士得将商标使用权授予国内注册的拍卖公司——永乐国际。佳士得国际首席执行官Mr. Edward Dolman表示:“永乐采用‘佳士得’商标举行的拍卖活动,将进一步提高佳士得在这个重要市场上的地位。”此举既绕过了国内文物拍卖不准外资拍卖行进入的限制,又使佳士得大旗插在国内拍卖市场上。在拍卖时,佳士得香港的几乎全部员工都离开香港,来到北京,参加了北京永乐报批的“中国近现代画”拍卖会。在这次拍卖会上,佳士得向永乐派出专家,涉及了拍卖品征集、设计、印制拍卖品目录等整个拍卖过程,甚至有人说“现场感觉几乎就是佳士得的拍卖会”。佳士得北京办事处的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当时的确有很多佳士得的员工在场。甚至好多其他国家的佳士得员工都来了。”
其实,在中国刚刚入世不久,境外一些拍卖企业就派人到成都,暗访当地的拍卖业现状。由于内地对拍卖市场的诸多限制,苏富比和佳士得便以中国香港为基地,与国内藏家和买家建立关系。随着国内艺术市场热,两家都纷纷将预展搬进国内,2006年的佳士得香港秋拍预展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举办,说明佳士得已经非常了解国内买家分布热点。到目前为止,虽然这两大拍卖国际公司还不能在内地单独开展拍卖业务,但他们在随时跟踪我国相关政策的变化,并在积极建立对中国拍卖市场及艺术品藏家、买家的档案库的对接体系和情报网,一旦政策允许,这些外资拍卖行马上就可以独立征集拍品,独立举办艺术品拍卖会。
直面竞争 内地拍卖公司跨出国门
中国拍卖业第一次展示在全球世人面前是在1997年6月,当时北京太平洋拍卖公司天津分公司将1997年春季艺术精品拍卖会信息(包括图片)纳入到国际互联网。而在稍早一个月的5月,中商盛佳拍卖公司(即现在的中贸圣佳)率先在国内推出“西方艺术品专场”拍卖会,开始了在国家化方面的尝试。国内拍卖企业真正走向国际是在2006年,这一年中,中国拍卖企业在国外举办了第一场拍卖会,也第一次走出国外进行巡展。
在2006年,国内拍卖市场尤其是中国书画市场遭遇了此次艺术品市场上升以来的第一次寒流,与上年度相比,绝大多数公司秋拍的成交金额都在上升,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曾经的高价风潮早已不再,成交率也不够稳定,单幅作品的价格并没有突破,而是单纯地依靠增加拍品的数量来累积成交总额,在这种情形下,一些拍卖公司也因此做出了战略上的调整,继海外拍卖公司尝试进入内地拍卖市场后,内地拍卖公司也开始尝试着走出内地。
崇源国际,敲响澳门第一槌
上海崇源拍卖公司联合澳门娱乐业巨头和台湾大型文化财团一起组建的崇源国际(澳门)拍卖有限公司成立,总投资超过300万美元,这是内地拍卖公司第一次走出去,也是澳门的第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之所以选择在澳门“安营扎寨”,上海崇源拍卖行老总,同时也是崇源国际(澳门)执行总裁季崇建解释到,澳门经济情况良好,毗邻拍卖业发达的香港,但当地却没有一家拍卖行,香港的苏富比、佳士得拍卖时,来自内地的买家达到一半,而且在澳门拍卖关税比内地低得多,所以有巨大优势,再加上崇源本身的操作经验和客户资源,应该有比较大的运作空间。“澳门是和香港一样的国际性城市,在艺术品拍卖方面是零,走出去主要是想引更为国际化的客户,在面对这样的客户群时我们会将青铜器、佛像等循序推出,并进行珠宝、手表等的拍卖,中国书画在其中的比例不会超过30%。”上海崇源总经理季崇建谈到,“在国内进行多年艺术品拍卖后,程序上已经熟悉,我们希望在制度上能与国际接轨。”崇源(澳门)已分别于2006年5月和10月在澳门成功举行了两场拍卖会,共8个场次,取得了3.29亿的总成交额。在2007年,崇源国际有着自己的打算,将于4月份紧咬着国际两大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进行市场争夺,这是迄今仅有11年“工龄”的内地艺术品拍卖业首次正面冲击强大的国际巨头。关于如何应对世界两大垄断性拍卖企业苏富比和佳士得,季崇建表示,就像麦当劳紧咬着肯德基那样,在香港苏富比的大型拍卖会举办之前,拿出自己的“绝活儿”,此次崇源国际(澳门)将推出中国古今书画、中国当代油画、珠宝、手表等专场。
走进欧洲,实行走出去战略
面对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卖巨头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觊觎,2006年年初,北京嘉宝拍卖公司接到意大利官方的邀请,参加作为中国与意大利文化年的一个特别艺术活动——“中国书画展”。赴意大利的展览是中国拍卖行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北京嘉宝董事长乔东方表示,嘉宝还将不断地进军国际市场,要在巴黎、纽约、芝加哥巡展。2006年9月,北京嘉宝开始了法国之行,但这次不仅仅是巡展,而是在法国举行拍卖会,这将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公司第一次走出国门,在国外举行拍卖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嘉宝此举吹响了中国内地拍卖行进军国际市场的号角。“这次拍卖是北京嘉宝与法国阿卡利尔拍卖公司合作的一次国际性拍卖,拍品主要是以油画为主的中国现代艺术品。中国的现代艺术品中凸显了东西方思想与艺术语言在艺术中的融合,现代艺术的时代特性决定了它的审美与受众更加接近,嘉宝公司把中国的现代艺术品推向国际市场既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价值的衡量。法国是国际著名文化中心,所以我们以法国为突破口。”乔东方如是说。
尽管如此,乔东方表示,嘉宝对欧洲买家的偏好和消费心理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正是我们和阿卡利尔合作的原因。我们负责推荐艺术家的作品,阿卡利尔负责筛选,因为他们有固定的藏家群体,知道什么样的作品会受到追捧。”乔东方希望推出更多新人,他说:“这有助于中国油画的国际化,蓬勃发展的中国油画市场需要和国际对接。”
全球巡展,保利的国际化战略
2007年春拍的帷幕已经缓缓拉开,笔者在关注春拍的动向时了解到,北京保利运作经营思路从国内开始转向国际,保利作为拍卖行业内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利用其保利集团及保利博物馆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及脉络,将于2007年开始向国际市场开拓。先是在2006年末抢滩“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接着在2007年2月15日远赴西班牙参加“马德里国际艺术博览会”(ARCO),充分体现了北京保利对国际市场开拓不遗余力的决心。北京保利一直致力于将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打造为华人当代艺术交流的中心,鉴于马德里艺博会在当代艺术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京保利期望通过交流达到拉近国际当代艺术市场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距离的目的,同样希望通过参与此类国际艺术盛事,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当代艺术交流的有效通道。2004年西班牙“马德里国际艺术博览会”还与纽约“军械库展”达成了联盟,开创了跨大西洋的协作机制,双方期望凭借两大美术盛事的名望和专业,吸引更多艺术界的爱好者一起参与,开启一个全球化时代艺术的新纪元。2月23至26日,“军械库展”将如期在美国纽约举行,北京保利亦将参与其中,将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艺术领域进行展示与推广。3月中旬北京保利开始了在纽约第57街的巡展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巡展。可以这么说,保利在国外一系列的活动正式宣告了内地大拍卖公司走入国际市场的开始,中国的艺术品国际化趋势已然形成。
对于崇源、嘉宝、保利等公司的向外战略,并不是每家公司都如此考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几乎所有公司都能感受到即将到来的全球化压力,很多公司都在调整。如北京荣宝开始在北京、南京、上海三地举行拍卖,北京匡时、上海泓盛都开始了全国巡展,这也应该是这些公司应对全球化的一个策略。
机遇还是挑战,我们如何把握
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极高的经营信誉、专业的经营人才、广泛的拍品来源、优质的服务水准,这都将给国内经营艺术品拍卖企业带来极大的压力。而且这些压力是多方面的、需要同时面对的,这是由中国艺术品行业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仅仅十几年,大部分拍卖公司的客户资源,包括买家和卖家,几乎都掌握在各公司的项目主管或项目执行人手中,如果这些人才流失,势必会给本来就弱小的中国拍卖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这是其一。其二,国内拍卖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还是国际拍卖巨头的优质服务。相比之下,大多数国内拍卖企业都只有几年最多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专业的人才、科学的经营方式,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等都还在形成工程中,目前是否能与这些在世界上已生存上百年的大公司相抗衡还是个未知数。
但是笔者认为,虽然压力巨大,但无论是在与中国文化的血缘关系,还是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和理解方面,本土艺术品拍卖企业都有着国际同行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国外拍卖公司进入中国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佳士得还是苏富比,这些成名已久的老牌国际拍卖行能创造这样的辉煌,得益于其娴熟的运作模式,也得益于一直秉承和坚持的行业操守。严格的挑选,精准的估价,多元化的拍品类别,强大的专家阵容,这些都保证了品牌的长盛不衰。同时,这些拍卖行还在与客户的互动上做足文章,例如佳士得会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客户的需求因地制宜地制作图录,周末定期性举行鉴赏活动,与大大小小的顾客保持频繁联系,主动与客户沟通互动。而这些,都是值得目前内地拍卖行学习的。
当然,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还需要很长的路,因为国际化不是出国征集拍品,或者在国外组织一场拍卖会那么简单,中国拍卖公司要进入国际市场,应当具备三个要素:顶级人才、顶级拍品、先进的市场运作机制。
首先是在拍品门类方面,苏富比、佳士得都是用中国艺术品来打国内市场,那国内的公司呢?我们首先要选择能够迎合国际市场的拍品,如北京嘉宝在法国举办的拍卖会就选择了油画作为突破口,而且经过外方来遴选,董事长乔东方坦言:“国画西方人未必看得懂,油画是艺术界的世界语言,所以我们选择油画。”
其次是拍品质量,笔者比较了国内外拍卖公司单场成交的纪录,发现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国内的公司更加是以数量取胜,如2006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佳士得香港和香港苏富比的单场平均成交额分别为1.43亿元和1.41亿元,而国内拍卖公司中单场平均成交额最高的上海泓盛也只有4335.93万元,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则分别只有2416万元和2099万元。从这些数字对比上便不难看出国内尚存在不小的差距,海外拍卖公司重质量轻数量的做法实在值得国内拍卖行业学习和效仿。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封闭的市场都是混乱无序的,开放的市场都是充满活力的,国内艺术品市场向海外开放是大势所趋。随着近两年国际拍卖业巨头佳士得、苏富比到内地的拍卖巡展等推广活动,人们逐渐领略与了解到海外置名拍卖企业的经营理念、工作模式与拍卖特色的管理、经验、服务以及对高专业、高档次的追求,这将会给内地艺术品市场带来一场巨大的“革命”。如果国内企业抓住机遇,将之吸收利用,逐步缩短二者之间的差距,将会在整体水平上迈出一个大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