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董事长韩三平请学者支招
苗 春
|
《无极》、《投名状》、《长江7号》、《赤壁》、《梅兰芳》、《疯狂的赛车》、《南京、南京》、《云水谣》、《我们俩》、《看车人的七月》……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国产大中小影片,都“系出名门”——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成立10年来,中影集团始终走在国有电影企业改革的最前沿,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的总收入为43亿元人民币,中影集团贡献了其中的67%。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透露,目前,中影集团正在积极筹备上市,但他也不讳言,在目前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自己和集团同仁仍有许多困惑。日前,中国电影研究中心召开“改革与发展:中影集团创作格局及产业发展研讨会”,专家们纷纷就此给出自己的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中影集团经过10年的探索,走出了新的道路,在创作上形成了主旋律片、艺术片和商业片3种类型既并列又互相交融的格局,这种做法顺应了中国国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认为,如果中影公司要成为上市公司,未来应该发展常规主流商业电影。有了常规的商品,才能让公众知道中影公司是做什么的,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在社会上才能产生好的反响。他建议中影公司今后每月上下半月各推出一部、每年共推出24部主流商业电影。 至于中影集团的当务之急,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建议,首先是聚集一大批人才,而不是当下流行的社会人才“为我所用,不为我所有”,“拍戏就来,不拍戏拜拜”。这些人才应该包括编导、表演、经营管理、技术4大类,而且他们应该成为制片企业发展的核心。更重要的是,对这些人才的管理要形成一个新的机制,应该借鉴国外的方法,对人才进行经营。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指出,中影集团目前的状况可以说“雄伟”,却不能说已经成就了“国家电影创作巨无霸”的态势。中影在大众知晓度上,不如华谊兄弟这样的民营集团;品牌导演的知名度也还没有赶上张艺谋、冯小刚;在操作水平和质量、市场口碑等方面,中影集团作为国家电影龙头企业,还应该付出更多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