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投资理财
[观察]艺术+金融=?
选自:网络 2009-08-06 11:05:4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艺术+金融,这绝不是简单的加法模式,当两个纵横交错的体系发生撞击的时候,总会碰撞出惊世骇俗的火花。艺术银行、艺术基金、艺术按揭、艺术抵押、艺术保险、艺术品产权交易……这便是艺术与金融相汇而绽放的花朵,但最终的果实又会是怎样的呢?

  时机:这个夏季,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步伐终于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大举迈进,是顺理成章,还是拔苗助长?

  “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都会是有问题的!”谈到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与金融

接轨的时机问题,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董国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国内的拍卖业刚起步的时候,也面临很多问题、很多质疑的声音,但只能在开始做了之后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的艺术品市场金融化也是一样。”

  从三年前国内艺术品市场初现金融化的端倪,便引来各方关注,迅速成为市场焦点。然而,时至今日,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态势已经愈演愈烈,业界各方却仍然未能达成一致。鉴于国外早有业已成熟的范例,艺术与金融联姻似乎也没有遭到“家长”们的过多反对,业内人士纷纷表示,金融化无疑应该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问题的焦点却是:以目前国内金融市场与艺术市场均尚未成熟的表现来看,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时机到来了吗?面对这样一种陌生而又熟悉的范式,尚处“童龄”的中国市场又该如何将艺术与金融“撮合”到一起呢?

  “以目前国内的情况看来,艺术品市场走向金融化为时尚早。”上海资深艺术品投资顾问石建邦表示,鉴于国内市场在制度、经验、评估等各方面的不成熟,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进度宜放慢脚步、慢慢摸索,“国内的艺术品市场还没有繁荣到可以一步走进金融界的程度”。上海资深艺术品市场媒体人士林明杰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中国人现在做什么都喜欢‘大跃进’,其实就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

  一边是发轫多年却尚未走过“青春期”的金融市场,一边是虽问题多多却仍在茁壮成长的艺术品市场,有关“时机”的分析对于它们来说遥不可及,有想法就要付诸实践似乎才是充满活力的表现。

  动力: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动力的作用,是什么原因使艺术品市场奋力“扩张”,又是什么状况触动了金融的神经?

  “金融危机、通货膨胀对中国人的触动很大。”深圳格丰艺术机构艺术总监黄泷这样解释当前艺术品金融化高潮来临的原因。“中国的投资模式非常少,好像除了股票就是房地产”,金融危机下,大家需要寻找新的投资点和利润增长点。这一观点被业内人士反复提及,金融风暴促进了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进度这一论点得到了各方一致的肯定。近一年时间以来,尽管艺术品市场下滑趋势明显,但与其他投资品种相比较,其强劲的抗危机能力还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从今年的春拍中就能找到证据,破纪录拍品的诞生几乎使艺术品市场找到了“鹤立鸡群”的感觉。而国外的一些艺术基金相关数据也表明,在市场并不景气的情况之下,好的艺术品是最具保值增值能力的投资品种。因此,金融资本选择艺术品市场这个“避风港”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另一方面,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理念在近几年得到极大的普及,收藏类电视栏目的蜂拥而上,各地收藏市场的遍地开花,让普通百姓都产生了收藏与投资艺术品的冲动,甚至早有人预言国内即将迎来一个“全民收藏”的时代。但优秀艺术品的高门槛儿却不是一般人迈得过去的,拍卖仅仅是属于少数人的游戏。于是,如何让更多的人涉足艺术品收藏,就成了各方都在积极探索的问题。大势所趋,金融业到艺术市场分一杯羹自然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尽管理由似乎已经很充分:金融危机的偶然造就了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必然。但关于时机的讨论依旧争持不下,国内艺术市场在一股疯狂的推动力之下走向了金融,这种“早熟”的表现又会结出怎样的果子呢?“我们能做的只有拭目以待。”林明杰的话其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当前的态度。

  蜕变: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中会结出相差甚远的果实,在中国市场的大背景下,金融化的艺术品市场又会是怎样一番模样呢?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任何一个特定的环境对于结果往往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的艺术市场效仿西方成熟模式,但发展了十几年,画廊业、拍卖业早已过了起步阶段,但事实上却与国外的市场体系相去甚远。一级市场不成熟、拍卖行业不规范、评估体系不健全,而监管机制、法律法规也均尚未成型,种种痼疾钳制着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又伸来了金融这支大手,艺术品市场的反应又会是怎样呢?

    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进程

  标志性事件:艺术基金

  2005年,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上,来自西安的“蓝马克”艺术基金以50万美元收购刘小东的《十八罗汉》组画。200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中,该画以6193万港元成交。

  意义:标志着国内艺术基金正式投入运作,同时被视为艺术品投资与金融资本对接的开端。

  标志性事件:艺术品金融理财投资产品

  2007年6月,民生银行推出高端理财产品——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产品。该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投资期限为2年,预期年收益率为0%—18%,最低投资金额必须达到100万元,并且要以10万元的整数倍递增。

  意义:首开银行业金融机构涉足艺术品投资的先河,艺术与金融的关联度进一步加强。

  标志性事件:艺术品按揭

  今年6月,中菲金融担保公司推出当代书画金融按揭服务。该公司对价值在十万元以上的书画艺术拍品提供按揭,预付50%,还贷期限为一年,按中国人民银行当日利率计算。按揭所购拍品,在未还清贷款余额之前,拍品暂时由拍卖公司保管。

  几乎在同一时期,福建省民间艺术馆联合工商银行福州分行在福州正式推出“艺术品免息分期付款”业务。在该分期付款业务中,投资者若在省民间艺术馆内按揭购买艺术品,须先向工商银行申请一张牡丹贷记卡,用分期付款的形式来实现。10万元或以下的艺术品,分期最少3个月,最长可达24个月。

  意义:艺术品投资可以按照投资房地产的模式操作,标志着艺术品进入大众消费领域,同时可以为艺术品市场进入消费时代提供了资金支持。此一服务的推出将会推动更多金融企业与艺术品投资者进入这一领域。

  标志性事件:私人银行艺术品赏鉴计划

  今年6月,招商银行正式启动私人银行艺术赏鉴计划,其中包括一项创新的艺术品赏鉴服务,即客户可从招商银行推荐的当代艺术品中任意选择其喜爱的作品,存入一定的保证金后,即可享有该艺术品的鉴赏权益,在免费鉴赏期内,客户可以将艺术品带回家中,慢慢品味艺术品及其内在的艺术价值。鉴赏期满后,如该艺术品升值,客户仍可按原先的价格购买该作品。

  意义:为客户投资艺术品提供一定的“缓冲期”,说明银行针对私人艺术品投资计划作出更考虑艺术品特性的服务,艺术与金融的对接得到进一步“磨合”。

  标志性事件: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

  6月18日,国投信托有限公司携手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北京分行共同推出的国内首款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国投信托?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成功设立。该产品计划募集资金规模4650万元,期限为18个月,信托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数名著名画家知名画作的收益权。

  意义:标志着国内信托机构正式介入艺术品投资领域,表明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艺术品市场。

  标志性事件:艺术品产权交易所

  7月1日,国内首家艺术品产权交易所——北京华彬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正式运营后,将在艺术品实体交易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品的托管、鉴定评估、挂牌上市、交易、退市等环节,最终实现艺术品的产权交易。同时,反映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走势的“华彬艺术品市场指数”也正式对外发布。

  意义:艺术品成为可以切割的“股票”,开启了艺术品证券化的进程。

  标志性事件:艺术品抵押

  酝酿中……

  意义:艺术品正式成为金融资产

  标志性事件:艺术品保险

  酝酿中……

  意义:为艺术市场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

  标志性事件:……

  开拓中……

  意义:加强艺术市场金融化的深度和广度

  结局:金融化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所趋的大势之下,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之下,金融化最终将给艺术品市场带来什么呢?

  “在西方成熟市场,艺术品作为投资品、金融产品是很正常的事情。”石建邦告诉《中国收藏》杂志记者,国外艺术品市场与金融的对接比较成熟,而且多样化,但中国的艺术市场其实却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

  虽然原始,但金融的渗透已从最初的萌芽发展到不可遏止的程度,如何走好这一步棋已经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问题。

  “接下来肯定要进入一个‘乱世’状态。”林明杰这样定位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金融化艺术品市场,“在目前尚不健全的市场环境下,股市都已经让人很难以捉摸,更何况是夹杂了更多其他因素的艺术品市场”。董国强也表示,在开始阶段,市场肯定有好有差,有人赚钱,也有人赔钱,但总的趋势是好的,因为只有“依靠金融资本的支持,市场才有可能做大”,而目前国内的艺术品市场却主要还是依靠个人的钱在收藏,这也正是市场的原始性和潜力所在。

  更重要的是,在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的大背景之下,显然认清艺术品的价值所在才是最为重要的。“最终只有顶端的艺术品才有可能金融化,那只是众多艺术品中的一小部分”,林明杰认为,在现阶段,操盘者很有可能选择那些可以运作的艺术家,也会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内获得成功,但从长远的眼光看来,只有真正好的艺术品才能成为“硬通货”。

  对于这一新的金融产品的风险性,各方专业也都给出自己的建议,鉴于艺术品的特殊性,对于有眼光的业内人士而言,它无疑更具吸引力和可靠性,但对于单纯的投资者而言,其中的难度却显而易见。尽管有统计数据表明,国外很多基金都曾在艺术品投资上赚了大钱,但艺术品太强的个性导致个别数据的“超常发挥”,石建邦则指出,如果从长远的投资回报和整体的平均水平来考量,股票的收益依然要大于艺术品,而对于艺术本身的了解和研究才是跨越市场风险最重要的砝码。

    声音:

  董国强(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作为商品,艺术品的真伪不重要。

  艺术品市场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忽略它的真伪,忽略到根本不考虑它的真伪,而只考虑它是否具有市场价值。这就是完全的投资,艺术品的学术价值、真伪鉴别都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它有没有投资价值就可以了。市场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艺术品能切碎了卖,就是其作为商品的最高级阶段,那时艺术品就完全商品化了。

  石建邦(上海资深艺术品投资顾问):金融化的艺术品投资与收藏无关。

  在商业模式下将艺术品金融化、货币化、证券化是对艺术品投资的简单化处理。这种完全的投资只是将艺术品的价值量化,而不去考虑每件艺术品的个性和艺术价值的特殊性。这样做了以后,完全不懂艺术的人也可以参与到艺术品投资中来,但他们投资的不是艺术,而是商品,这种投资与收藏的宗旨相差太远。

  林明杰(上海资深艺术品市场媒体人士):艺术品投资是个人的事。

  艺术品投资、收藏是个人的事,是很个人化的,是既关心艺术、热爱艺术,又具备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自己的选择。但现在很多在市场上忽悠的人是别有用心的,做什么都喜欢‘大跃进’,其实就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操盘的人当中有多少是真正懂艺术、有公心的呢?必须由既追求完美,又有职业精神的人来掌舵,艺术品市场金融化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黄 泷(深圳格丰艺术机构艺术总监):政府推动才能完善艺术品市场生态链。

  艺术品要想成为金融产品,有三个问题必须解决:一是评估体系的建立,二是市场资本的推动,三是评论家、美术馆等学术层面的参与。而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的扶持,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艺术品金融化只能是市场中少部分人一厢情愿的倡议,民间资本只能起到点带线的作用,而要想带动一个面则一定需要政策的支持,依靠政府的推动才能逐步完善艺术品市场的生态链。

  彭中天(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理事长):艺术品切开卖最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产权交易是市场走向成熟的趋势,将一件艺术品分割成很多小份,然后进入交易,使投资艺术品的门槛得以降低,变成普通百姓都可以参与的活动,这样既可以增强艺术品市场内资金的流动性,而且可以使艺术品与金融结合,使小钱变大,用很多人的钱去买好的艺术品,也使艺术品可以为更多的人所分享。这也是最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艺术品不能由某些人占有,而应该是大家一起分享的。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