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 |
七月十九日,徐悲鸿生于太湖之滨的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 徐悲鸿是家中长子,下有弟妹五人,在“半耕半读半渔樵”的生活中,徐悲鸿度过了他的童年。 |
1901年 |
徐悲鸿六岁,开始随父读书习字。他想学画,父亲不许。他便悄悄描画屋畔河边的鸡鸭猫犬,自得其乐。 |
1904年 |
徐悲鸿九岁,读完《四书》、《诗》、《书》、《易》、《礼》、《左传》,开始随父学画。 |
1905年 |
徐悲鸿十岁,随父乘舟赴溧阳。他即景成诗:“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 |
1908年 |
由于宜兴连年水灾,徐悲鸿与父亲赴邻近各县,画翎毛、花卉、山水、人像,刻图章,写春联,开始了流浪卖艺的生涯,养成了笔不离手的习惯。 |
1912年 |
由于父亲重病而返回故乡。徐悲鸿已成为宜兴知名画家,在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彭城中学、始齐小学三校任美术教师。 |
1914年 |
父亲去世。向父亲挚友陶麟书借钱埋葬了父亲之后,徐悲鸿决定去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但由于找不到工作,他只得返回宜兴。 |
1915年 |
再赴上海,以画插图和广告维持生活,并开始卖画。作品《马》得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的赞赏,认为“虽古之韩斡,无以过也”。该画由上海审美书馆印出,为徐悲鸿发表的第一张画。 |
1916年 |
考人震旦大学攻读法文,课余仍勤奋作画。徐悲鸿以巨幅水彩仓颉像中选,被明智大学聘请作画和讲学,因此得识康有为等著名学者。徐悲鸿以康有为为师。在其指导下遍临名碑,因得崇碑派真髓,广闻博见,书艺精进。 |
1917年 |
得明智大学稿酬,东渡日本研习美术。康有为赠横幅题额“写生入神”为他送行,旁注小字:“悲鸿仁弟于画天才也。” 徐悲鸿饱览日本美术藏品,又结识日本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中村不折,得见中国流失的许多珍贵碑帖。 |
1918年 |
赴北京,以充满生气、力图变法的作品崭露头角,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积极投身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画家中革新派的代表。 |
1919年 |
在蔡元培、傅增湘的帮助下,徐悲鸿得赴法留学的公费。船到英国,他在大英博物院惊叹希腊巴底隆神庙残刊的精美华妙。十月五日,到达巴黎,居索姆拉尔路七号。 |
1920年 |
识法国大画家达仰。从此,徐悲鸿每星期天都持作品到希基路六十五号达仰画室求教,并参加该派画家在该处的茶会,在与梅尼埃、倍难尔等的交谈中受到极大教益。 |
1921年 |
徐悲鸿因整天参观法国国家美展,流连忘返,闭馆时才知天降大雪。他饥寒交迫,得了严重的肠痉挛病。 国内政局动荡,断绝学费。赴柏林,居康德路画室,问学于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 |
1922年 |
徐悲鸿感到在法所见虽广,仍有局限。丢勒、荷尔拜因、门采尔、塞冈蒂尼皆令他赞叹不已。他每天作画十几小时,在博物馆临摹了伦勃朗的作品,并到柏林动物园画了许多猛兽。 |
1923年 |
返巴黎,继续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并在达仰指导下精研素描,在蒙巴纳斯各画院画了大量的人体习作。以油画《老妇》第一次入选法国国家美展。 移居巴黎弗利德兰路。 |
1924年 |
为中国领事赵颂南夫人写像,从容不迫,力求简约,造型设色得心应手。已胸有成竹地预见画完时的旨趣。苦学五年已见硕果。有佳作《抚猫人像》、《萧声》、《马夫和马》、《远闻》。 |
1925年 |
赴新加坡,为侨领陈嘉庚及创办的厦门大学作画。冬尽,回到中国。 |
1926年 |
春,为康有为、黄震之写像。在上海展出历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极大关注。康有为称赞徐悲鸿作品:“精深华妙,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回国三个月后,重返欧洲,以深入对于全欧艺术的研究。 |
1927年 |
赴瑞士欣赏荷尔拜因和勃克林之作。在瑞士又专赴苏黎世。 遍游意大利名城。该年,徐悲鸿送选的九幅作品全部入选法国国家美展,以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东方韵味获巨大成功,享誉法国画坛。 |
1927年 |
带着复兴中国绘画的决心,徐悲鸿回到久别的祖国,居上海霞飞坊,参与创办南国艺术学院,以培养“能与时代共痛痒,而又有定见实学的艺术运动人材,以为新时代之先驱。” |
1928年 |
居南京丹凤街,名其居为“应毋庸议斋”。 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开始创作取材《史记》的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 暑假,赴福州作油画《蔡公时被难图》。 |
1928年 |
在上海,与任伯年之女任雨华后人吴仲熊过从颇密,吴仲熊将伯年父女遗作未装裱者数十幅赠与徐悲鸿,为徐悲鸿生平最快意事之一。 年底,赴北平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 |
1929年 |
在北平艺术学院努力进行艺术教学的革新。作中国画《六朝人诗意》。 在美展汇刊上发表文章,推崇和宣传现实主义艺术。 应挚友苏州美专校长、著名油画家颜文梁邀请,前往讲学。 |
1930年 |
在《良友》杂志发表《悲鸿自述》,以自己的坎坷经历鼓舞有志青年。 经过两年时间,完成油画力作《田横五百士》,歌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
1931年 |
在法国里昂和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徐悲鸿画展。完成大幅中国画《九方皋》,以抒写发掘人才的渴望。 到天津南开大学讲学。 |
1931年 |
访杰出的民间艺人--天津泥人张和南昌范振华。撰文《对泥人张感言》,盛赞其高超的技艺,认为他们均可与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相提并论。 |
1932年 |
由南京丹凤街迂入傅厚岗六号,取名“危巢”,以经石峪字集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悬于画室。作《雄鸡一声天下白》、《沉吟》。与颜文梁举行联合画展。 |
1932年 |
编《画范》,以中外美术佳作供教学参考借鉴。并撰写《新七法》:(一)位置得宜,(二)比例准确,(三)黑白分明,(四)动作或姿态天然,(五)轻重和谐,(六)性格毕现,(七)传神阿睹。 |
1933年 |
完成取材《书经》的大幅油画《徯我后》,表现被压迫人民渴求得到解救的迫切心情。为提高中国绘画的国际地位,作赴欧宣传中国艺术的筹备工作。 |
1934年 |
应德国柏林美术会邀请,到柏林和法兰克福举行徐悲鸿画展,获巨大成功。五十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了赞誉文章。 经希腊赴苏联。途中,游雅典巴底隆神庙遗迹,为平生快事。 |
1934年 |
五月至七月,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举行中国近代画展,盛况空前。成为“在苏联举行的最成功的外国展览”。徐悲鸿的《六朝人诗意》大受观众喜爱。与苏联著名艺术家交换了作品。回国,作《新生命活跃起来》、《颟顸》。 |
1935年 |
带学生去黄山写生,作油画《彩霞》、《黄山》。 赴广西,作国画《漓江野渡》、《鱼鹰》、《墨猪》、《恍榔树》、《虎与兔》。 促成在南京和上海的苏联版画展,井为展览撰写序言。 |
1936年 |
离南京,再赴广西。居桂林、阳朔,放舟于漓江之上。作具有强烈时代感情的《逆风》,以及向往和平宁静生活的《雪景》、《牧童和牟》、《村歌》。 |
1937年 |
在香港、广州、长沙举行徐悲鸿画展。从香港一位德籍夫人手中购回中国人物画瑰宝《八十六神仙卷》。在桂林创作了大写意山水《漓江春雨》和向往光明的中国画《风雨鸡鸣》。 |
1937年 |
随中央大学迁重庆,作表现人民疾苦的《巴人汲水》、《贫妇》。 |
1938年 |
暑期,主持广西全省中学美术教师讲习班。作《牛浴》、《光岩》、《负伤之狮》、《象鼻山》。 |
1939年 |
赴新加坡举行徐悲鸿画展,将卖画收入全部捐献祖国灾民。以著名街头剧为题材,创作油画《放下你的鞭子》。 |
1940年 |
在印度国际大学和加尔各答举行徐悲鸿画展。泰戈尔盛赞其作品旨趣高奥的形象及有韵律的线条和色彩独具民族风格。为泰戈尔作油画、素描、速写像十余幅,并创作著名中国画《泰戈尔像》和《群马》。 |
1940年 |
由泰戈尔介绍,为圣雄甘地作速写肖像。有大量杰出的速写作品:《河畔》、《野食余兴》、《课余》、《妆》、《大吉岭》、《喜马拉雅山之林》等。 |
1940年 |
居喜马拉雅山大吉岭,用油画、水墨尽情描绘雄伟壮观的群山。在大吉岭完成气势磅礴的中国画巨作《愚公移山》,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以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鼓舞人民。 离印前,为《泰戈尔画集》选画。 |
1941年 |
作巨幅奔马,寄托对祖国奋起的渴望。在槟榔屿、怡保、吉隆坡举行画展,收入仍全部捐献祖国难民。 |
1942年 |
从云南回国,在昆明举行画展全部收入捐献劳军。 返重庆中央大学任教。居沙坪坝开始筹备中国美术学院。 作国画《鸡足山》油画《鸡足山庙字》《灵鹫》《六骏图》。在《全国木刻展》一文中热烈赞扬解放区的木刻家。 |
1943年 |
居重庆磐溪中国美术学院。暑假,带学生赴青城山,在天师洞道观作《紫气东来》、《孔子讲学》,以九歌为题的《山鬼》、《国殇》,以及《杜甫诗意》。 |
1943年 |
肖像画杰作有《廖静文像》、《李印泉像》,风景画有《银杏树》、《青城山》,中国画有《群狮》、《双饮马》、《梅花》、《鹰扬》。 |
1944年 |
有杰作《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月色》、《飞鹰》问世。 夏未,患严重的高血压和慢性肾炎,住医院半年。 |
1945年 |
病渐愈,身体虚弱,但仍为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生上课。 |
1946年 |
从重庆经南京、上海到达北平,就任北平艺专校长。聘请了一批有影响、有能力的艺术家到校任教,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并担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推动现实主义艺术运动。 |
1947年 |
迎击腐朽、保守势力,为阐明艺术主张而向各报记者发表题为《新国画建立之步骤》的书面谈话。提倡直接师法造化,描写人民生活。秋,迁于东受禄街十六号,名之为“静庐”及“蜀葵花屋”。 在上海举行徐悲鸿画展。 |
1948年 |
撰写《中国美术的回顾与前瞻》书稿。 |
1949年 |
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当选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为许多杰出的学者和文学艺术家作了素描肖像。 |
1950年 |
作油画《邰喜德像》、素描《苟富荣像》、《戎冠秀像》、《李长林像》。 完成《鲁迅与翟秋白》的素描稿。 发表赞扬民间艺术家的文章《剪纸艺术家陈志农先生》,为《任伯年画集》撰写《任伯年评传》。 |
1951年 |
赴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作《工程师张晋像》、《农民任继东像》、《劳动模范吕芳彬像》。准备创作反映新时代人民改天换地精神的《当代愚公》,不幸在构图时患脑溢血。 |
1952年 |
卧病在床,但一直关心国内外的艺术活动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并计划编写《爱国主义教育挂图》,拟将历代重要艺术珍品集中编印。 |
1953年 |
渐能起床活动,便到美院为毕业班学生讲课和指导教师油画和素描进修班。 作《首之瞻处即光明》和《铲尽崎岖大道平》奔马图。 |
1953年 |
九月二十三日,担任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执行主席,脑溢血症复发,于九月二十六日二时五十二分逝世,享年五十八岁。周恩来总理赴医院向他的遗体告别。 |
1953年 |
十二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行徐悲鸿纪念会和徐悲鸿遗作展览。 |
1953年 |
家属将他的一千二百多件遗作和他一生节资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作家的作品一千二百多件,图书、图片、碑帖等一万多件,全部捐献给国家。 |
1954年 |
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展出有关他的生平和艺术活动的资料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周恩来总理题写了“悲鸿故居”匾额。 |
1983年 |
建于北京新街口北大街53号的徐悲鸿纪念馆新馆落成,并长期对国内外开放,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