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7日上午,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文摘》(Reader'sDigest)的出版商宣布,因债务缠身,计划在15天内为其美国业务申请破产保护,进行以债换股协议,把公司控制权交给债权人,借以减轻债务负担,将公司借款缩减75%。
这是最新一桩在融资收购高峰期达成的媒体交易走向破产的案例。
该出版商――美国读者文摘有限公司(Reader'sDigestAssociation)成为广告业衰退的最新受害者之一。该公司17日宣布,因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大幅下挫,集团将按照美国《破产法》第11章申请破产保护,以争取还债宽限期并进行重组;由于上述《破产法》第11章只适用于美国,因此该出版商非美国地区业务不会受到影响。
读者文摘有限公司总裁和首席执行官玛利・伯纳(MaryBerner)表示,重组后该公司将一年节省6500万美元现金利息支出,年度支出也将从1.45亿美元降至8000万美元。
投行泡沫高峰的后遗症发行量、广告收入齐下跌
这发生在《读者文摘》被私募股权基金收购的第3年,成为媒体行业收购大潮中出现的又一起失败案例。
2007年3月,由利普伍德资产公司(RipplewoodHoldings)牵头的私募股权方以举债的方式,出资28亿美元收购了《读者文摘》,并从公司杂志部门抽调资深老手,希望改变《读者文摘》自2005年以来的年年亏损态势,然而不久后到来的金融风暴,加剧了《读者文摘》广告收入和订阅人数的下降。
“收购交易是在投资银行业务的泡沫高峰期进行的,公司背负了22亿美元的债务。”读者文摘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汤姆・威廉姆斯(TomWilliams)表示。
当时,读者文摘有限公司总裁和首席执行官玛利・伯纳也是到公司总部协助推行改造计划的资深员工。伯纳曾任Fairchild出版公司运行长、《魅力》杂志(Glamour)与电视节目文摘(TVGuide)发行人。
然而,自去年以来,这本浓缩不同内容的袖珍家庭杂志在美国的发行量,从当年的968万下降至831万,跌幅为14%,而美国发行量前十的杂志同期平均仅下降1%。
最新的数字显示,《读者文摘》广告收入去年下跌了7.2%至121万美元,杂志社最近一个财年收入同比下降了1.4%。其中,《读者文摘》的旗舰杂志广告收入去年下降了18.4%,2009年前6个月再度下滑7.2%。
今年1月,读者文摘有限公司还曾经实施“对抗衰退计划”,包含裁掉现有3500名员工中的8%。今年6月,读者文摘宣布保证美国发行量,从800万本缩减到550万本;同时把每年的发行期数,从12期减少到10期……尽管如此,还是无法避免这家历史悠久的杂志走上破产之路。
削减债务16亿美元供货商几获全额补偿
按重组方案,利普伍德资产公司将减少其股份和董事会席位。而读者文摘有限公司的控制权将移交给该公司的贷款方。其贷款方以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Chase)为首,还包括通用金融(GECapital)、AriesManagement、美林公司(MerrillLynch)、基金公司EatonVance、RegimentCapital和DKPartners。
读者文摘有限公司称,已与大多数优先担保贷款方达成原则性协议,将公司所欠16亿美元的优先担保债务,转换为公司股份,将公司债务由22亿美元削减75%至5.5亿美元,并将在公司退出破产保护程序时候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
优先担保贷款方在原则协议中还同意,按照预先安排的《破产法》第11章,向读者文摘有限公司提供1.5亿美元的“债务人持有破产资产”(DIP)贷款,该款项可以在摆脱《破产法》第11章时转换成“退场融资”,以帮助该公司在重组过程中和其后有充足的清偿能力。不过读者文摘公司表示,预期在重组期间与重组退出后,公司会拥有足够的流动性。
据称,一旦破产保护申请获得法庭批准,绝大多数供货商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全额补偿。玛利・伯纳表示,与贷款方的原则协议经过了数月对他们资产负债表问题的透彻策略性分析,公司将在整个重组过程中正常运作。
同时,该公司声称其经营保持强劲,在全球萧条情况下,除去汇率因素,预期2009财务年度有稳固的收入,该年度收入降低额(尚未有报告)将在低个位数。
玛利・伯纳17日还发表声明称,“公司拥有强力品牌与产品,在全世界很多市场中据有领导地位,也有为未来规划的健全计划,进行债务重整可以赋予我们财务弹性,实施我们的成长与转型计划,继续前进。”
然而,信用评级公司已经降低读者文摘有限公司信用评级,读者文摘有限公司最近在向主管机关申报的季报中警告,公司可能没有足够的流动性,无法继续经营。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媒体的沦落
1.停出印刷版,改出网络版:
《西雅图邮讯报》(146年历史)、《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00年历史)、《亚洲周刊》(30年历史)
《生活》杂志(73年历史)、《PC》杂志(27年历史)、著名电影杂志《首映》(27年历史)
2.严肃大报出售头版广告位: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
3.申请破产保护:
《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读者文摘》(87年历史)、著名成人杂志《阁楼》等
“中国业务不受任何影响”未来在华构建包含新媒体的整合媒体平台
目前,《读者文摘》拥有48个版本,涉及19种语言,在世界60多个国家销售。
当美国读者文摘有限公司(Reader'sDigestAssociation)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连夜传到中国的时候,美国读者文摘中国地区总经理史永强迅即声明:中国地区的业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中国地区的业务既如往常,公司对待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方针策略没有丝毫改变。”同时公司方面强调,美国总部的财务重组对中国市场没有影响,构建包含新媒体业务在内的整合媒体平台仍是《普知Reader’sDigest》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普知Reader'sDigest》杂志于2008年成立,由美国《读者文摘》与上海新闻出版发展公司版权合作出版,标志着《读者文摘》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根据此前公开报道,2009年4月《读者文摘》在中国市场推出其87年历史上第一个加大新装版,这被公司称为“中国市场创新性的改变。”公司方面称,升级改版后的杂志更好地符合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仅北京、上海及广州机场的捆绑式促销,就创下了单月近10万本的销售佳绩。
对于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选择,史永强坦言是“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的因素,但其强调,“美国发生的财务重组对中国市场没有任何影响,构建包含新媒体业务在内的整合媒体平台是读者文摘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相关链接
曾与中国《读者》打官司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原名《读者文摘》,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就达到16万,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然而《读者文摘》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1982年初,美国《读者文摘》来函指出:甘肃人民出版社使用《读者文摘》中文名是不正当的,不符合国际版权协定。中美两家《读者文摘》长达数年的版权之争从此开始。从1990年开始,中美两家《读者文摘》的版权之争再次升级。1992年美国《读者文摘》委托律师行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后为化解与美国《读者文摘》发生的版权纠纷,1993年3月号《读者文摘》刊登征名启事,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共收到应征信十万多封,信中提及新名包括读者、读友、读者之家、谈天说地、共享等等,最后使用了《读者》一名。1993年第七期,《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
中国《读者》杂志经营总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读者》杂志的经营状况良好,发行量在经过了2005―2006年的快速增长期之后,目前进入到平稳增长阶段,维持在月发行量900万册的水平,曾经最高峰达到过1000万册,连续9年在国内乃至亚洲发行量排名第一、世界第四。广告收入在2007年曾出现过小幅下滑,但是去年和今年又在回升,增长势头良好。
至于美国《读者文摘》的经营困境,他表示没有调查研究过,不清楚情况不便于评价:那么在网络时代文摘类杂志是不是真的已到穷途末路了呢?他的回答是否定的。“网络对平面媒体的冲击是普遍的,不仅仅是我们,从网络汇集各类文章与文摘类杂志的相似性来说,我们各自选择文章的角度是不同的,我们的编辑团队有悠久的历史,我们有自己的定位和个性,我想最终品牌还是最重要的。”
未来趋势
中国文化传媒业将成投资热点
《读者文摘》的破产或许只是美国传媒行业日渐萧条的另一个缩影。
根据美国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去年是美国报业有史有来广告营收最为糟糕的一年,报纸广告营收同比下降17%至378亿美元。
不过,相较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洋彼岸的美国传媒行业,我国的传媒行业却风生水起。
有数据称,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新闻出版业市场潜力初现,新媒体出版增长达40%以上,投资增长36%,产值增长40%左右。
此外,据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220亿元,同比增长11.36%;预计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将达4752亿元,同比增长12.58%。
事实上,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分析人士认为,文化传媒行业将成为新一轮的投资热点。
今年4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在3到5年内,培育出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销售超过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601999,股吧)企业。
而7月22日,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国务院对于该项规划提出了包括“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在内的诸多目标,但通过重组、上市,造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大“航母”,才是这个《规划》的重中之重。
《规划》无疑将加快文化企业的上市进程,文化企业的大规模上市将为国内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资标的,并将提升传播板块在资本市场上的市值规模和投资吸引力。
【来源:每日商报】(责任编辑:张晟)
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