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丹青
被采访者 陈丹青(著名画家)
采访者 王宝菊(今日美术馆副馆长)
王:我们这个时代是太丰富了还是有所缺憾?
陈:每个时代都很丰富。每个时代都会自作多情,对别的时代要么看不起,要么太看得起。我不觉得现代多丰富,只是闹。现代交通、传播、武器,比任何时代都发达,造成“丰富”的错觉。人太自恋了总觉得自己的时代太悲惨或太辉煌。哪个时代都一样,因为人的感受力都一样。
王:有人过着风光无限的高尚生活,有人过着到处奔波的卑微生活,二者的分界线在哪里?
陈:高尚生活?我不敢说。我不知道中国哪个群体过着“高尚的生活”?居然“风光无限”?阶级消灭了,生活方式也消灭了。从前士绅有士绅的生活方式,农民有农民的生活方式,戏子有戏子的生活方式,乱党有乱党的生活方式,强盗有强盗的生活方式,政客有政客的生活方式。非常具体,从穿着到谈吐到举止,交往中发生问题,怎么吵架,怎么劝解,怎么推脱,怎么对簿公堂,怎么办事,怎么不办事,都有一套规矩,有声有色。
我们国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固定模式的生活方式,包括一整套话语。主持节目也好,致辞也好,都差不多是军旅生活和政治斗争积累下来的话语。学校开会,动不动“教师队伍”怎样,我说,这是军事用语啊,怎么在高等院校口口声声?
王:小费、白领、波波族、飘一代、新赤贫族,中国社会目前城市人群的分类已经丰富到这种程度了吗?你对他们是怎么认识的?
陈:“新赤贫族”?没听过。中国广大的弱势群体恐怕是最无助的。您所谓的“新赤贫族”是指他们吗?至于小资、白领、波波族、飘一代之类,大概因为不“丰富”,才这么分类?阶级是真的分类,这是假的分类。顶多是阶层差异,收入与消费差异,居住小区的差异。这些人群其实都一样。
我到饭店吃饭,总是看不明白食客们是什么职业,什么阶层。你把他们的头发染的颜色去掉,回家洗完澡,都一样。
王: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陈:简单的生活。
王:看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生活质量,有哪些标准?
陈:看他高兴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