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文化财经
传媒业必将重归“内容为王”时代
光明日报 2009-10-13 22:10:1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10月10日,世界传媒高峰论坛在北京落幕,与会代表共同就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数字化与网络技术的挑战,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竞争、依赖、共存、发展的现状,金融危机与媒体应对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前,专家们在各种场合也进行过研究。

  专家们分析,互联网初现时,一些人曾认为新兴媒体必然会逐步取代传统媒体。随着手机报、电子书等新阅读终端的问世,传统媒体更似在夹缝中生存。然而,随着新兴媒体内容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其发展状况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许多业内人士发现,传统媒体由于保持完整的采编队伍,拥有独特的新闻视角,具有原创的文章内容,在如今信息渠道日益庞杂的时代,逐步显现出“内容为王”的竞争优势。

传媒业要走出独特的“亚洲模式”

  前不久,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介绍,全球传媒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唯一的、也是共同的亮点就是网络媒体。虽然互联网经营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开始放缓,但各国的互联网媒体仍保持着一种上扬的势态。

  美国传媒经济学家大卫·沃特曼教授也表示,网络媒体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极低的下载与共享成本、无容量限制、广告投放针对性强和高效的消费价格体系。他认为,网络媒体会逐渐侵蚀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并将摧毁原有的商业模式。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清醒地看到,网络媒体在迅速壮大的同时依然存在着种种弊端。可信度低、内容同质化严重、标题哗众取宠、枪手文章泛滥等现象在网络中屡见不鲜,这些不利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网媒的发展。对此,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认为,西方模式不能完全适合于亚洲,亚洲传媒业发展有着自己特殊的背景,传媒业必须走出独特的“亚洲模式”。对于我国的传统媒体而言,必须保持严肃性、原创性、独立性,并以此为契机,在网络时代继续占据主流地位。

传统报业的凤凰涅槃

  当初,广播没有摧毁报纸,电视也没有摧毁广播。现在,互联网已经日益强大,它会不会摧毁电视、广播和报纸?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传统媒体也必须主动顺应技术变革的潮流,尽快向新媒体领域转型。

  今天全世界电脑用户有10亿人,20年以后,电脑用户可能上升到60亿人。比尔·盖茨前不久预言,3年后全球互联网广告将达到300亿美元,这将是今天全球报业广告的总和。正像美国新闻集团的默多克前不久在一次演讲中说的那样:权力正在发生转移,从我们这些拥有和管理媒体的人转移到正在变得日益挑剔的读者和观众那里。这些读者和观众年轻而富有朝气,对新技术极其敏感,不愿意被领导,并且知道在这个媒体充满竞争的世界里,他们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用任何他们喜欢的方式获得任何他们想要得到的资讯。

  当然,传统媒体需要的改变,绝不仅仅是随便做个网站把自己电视上或者报刊上的内容直接放到网站上。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必须深层地、全方位地从内核上改变自己,才能实现凤凰涅槃,重获新生。

  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传统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均作出了快速反应,并继续占据着网络媒体的主流地位。“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无论我们使用的终端是电脑、手机还是电子书,我们希望看到、听到的永远都是真正有价值、有灵魂的新闻内容。”一位读者如是说。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时下,同样一则消息,如果只是在商业网站上看到,很多读者会对其可信度持保留态度;而只有在传统媒体或网站上看到,读者才会确信其真实性。

好作品才是读者的最终选择

  不久前,光明日报利用3G技术,与中国移动等合作推出了手机报、移动阅读终端等产品,在传统媒体拓展新媒体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视察光明日报时也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光明网的建设,大力发展针对网络电视、手机电影、手机报等新兴传播手段的内容产业,善于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专家认为,在网络时代没有任何一个媒体可以仅仅依赖一种传输方式获得成功,因为主流阅读人群正在习惯同时使用多种信息终端。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杂志,都必须为自己的受众提供获取内容的多种方式。

  有专家指出,无论读者通过哪种方式获取信息,好作品才是读者的最终选择。传统媒体依托强大的采编队伍、独特的新闻视角、原创的文章内容,用客观的新闻报道、一流的图片和内容编排,更容易吸引读者的视线。互联网不但不是传统媒体的敌人,反而为传统媒体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开辟了蹊径,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必将重新占领互联网领域的权威地位。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