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结束的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张晓刚的《血缘系列:三个同志》不负众望,以211.2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岳敏君的《金鱼》、冷军的《五角星》也都拍出超过百万美元的高价,创下他们个人单幅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与这一令人鼓舞的消息传来的几乎同时,4月1日,在“首届艺术银行收藏模式研讨会”上,著名美术评论家高名潞对成交结果进行质疑,他认为,当前80%的当代艺术品,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很多滥炒出来的价钱,不过是搭建在沙滩上的大厦——迟早是要倒塌的。
此言一出,再次引发了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与价格的讨论。
高名潞:高额成交的背后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评论家透露,岳敏君的油画《金鱼》在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拍卖时,在现场根本没有人举拍,只有3个电话委托买家在竞争,这种手法是炒画者惯用的。而且,圈内一直认为岳敏君油画的价格超过其应有的实际价格甚多,有台湾人一直在炒作他的作品。
另外,这次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两幅同样尺寸的张晓刚作品拍卖,一幅以211.2万美元的天价成交,另一幅却流拍,也令人生疑:如果张的画作真的如市场中表现的那样畅销和受追捧,还会流拍吗?
高名潞介绍,在西方,当代艺术在二战之后就逐渐走向成熟了,但作品上大型拍卖会则是近几年的事情,中间有50年的沉淀期。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刚刚自海外火起来,国内就立即上拍卖会,是不是太快了些?现在的当代艺术界风潮现象严重,比如方力钧、王广义等艺术家火起来之后,不少人就觉得那个风格的画能火,就模仿他们的作品;刘小东火了之后,又去模仿刘小东。岂不知当代艺术也是要反映生活的,没有生活感受,如何能有好的作品?
缺乏学术基础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软肋。高名潞介绍,欧美的当代艺术收藏,是建立在大量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反观中国,张晓刚近两年蹿红,但是我国的艺术理论界有谁静下心来研究过张晓刚呢?方力钧已经红了很多年了,目前也只见过一两本画册出版,没见到过啥深入研究其作品的文字著作。缺乏学术界的理论支持,收藏者无法真正断定当代艺术的收藏方向,很容易掉进黑庄家制造的陷阱。而随着理论研究渐渐深入之后,很多早年被炒红、价钱被炒高的艺术品,将渐渐露出本来面目,被收藏界淘汰。
赞成派:最少八成
久居德国的当代艺术家朱金石也赞成80%的当代艺术品将被市场淘汰的观点。他说,随着作品价格的走高,现在不少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生活已经很舒适了。在德国,很多当代艺术家的生活是非常贫困的,甚至处于潦倒的境地,很少看到有艺术家开好车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河清先生也认为:80%的比例还是属于高估,在将来能留下10%都是不错的。更有可能95%都是垃圾。
世纪墙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王泊乔认为,有专家说80%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将被淘汰出收藏市场,这话没有错,现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创作者成千上万,假如100%都有价值,你认为有可能吗?无论是798还是宋庄,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形式上似乎很当代、前卫,但内容空洞、无聊的作品居多。所以,专家说80%的中国当代艺术要被淘汰,我认为应该是95%,中国当代艺术如果能有5%的作品成为经典已经是胜利了。
反对派:谈淘汰为时尚早关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被淘汰的现象,策展人、独立批评家王南溟说,艺术家作品被淘汰出市场是历来如此的,近距离看一个艺术作品我们会感觉其作品很有成就,但过段时间,当人们再写艺术史的时候,就把部分作品及艺术家筛选掉,由现在看一个艺术家或其作品与过50年后我们回头再看,现在被讨论的艺术家以后未必会成为艺术史的对象。
关于艺术市场上出现的“泡沫论”,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国强认为,关键是不怕——自己不心虚,哪来的泡沫?所谓的“80%被淘汰”,要看你以多大的历史胸怀说这句话了。人生短暂而艺事长久,书画蓄积亦如过眼烟云,历史的脑容量总是有限,一个时代不过记得寥寥数人。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收录370多位画家,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王维的画什么样?我们谁也没见过,你能说他们被淘汰了吗?清代张庚所著《国朝画徵录》为清初到乾隆中期的450位画家立传,两百年后市场所见,不过十分之一,你能说那十分之九都被淘汰了吗?1920年,杨逸编撰《海上墨林》,书中光是民国的海派书画家就有两三百人,80年后市场所见,不过十之二三,你能说其余的十之七八都被淘汰了吗?
艺术评论家水天中认为,80%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将被淘汰出收藏市场,这个现象要看它的时间性,如果从更长时间看,那末它的比例也许超出80%,只是在短期内还不会有大幅度的淘汰,我们回过头看100年或者200年以来的艺术家,能进入美术史的、能留在我们心目中的有多少?在艺术品市场上除了当代艺术品之外,还有近百年来的艺术品,目前它的价值也并不高,市场价格与艺术价值之间的差距同样存在着,不仅仅表现在当代艺术市场上。
艺术的价值与市场的价格
策展人、独立批评家王南溟说,我们不能把拍卖价格作为学术标准,拍卖价格是属于拍卖行的价格,而学术的标准相对来说更独立一点,学术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评价系统,学术的评价系统不能受到拍卖行的干扰,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不能以市场标准来压垮学术的标准,从目前角度来说我们中国面临的问题是:艺术的标准完全变成了拍卖行的标准。
那么,高价成交的艺术品是否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相匹配呢?世纪墙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王泊乔说:当然不匹配,永远都不会匹配。就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来看,价格几乎代表了一切,大家都在谈钱,包括艺术家在内,在谈谁谁的作品卖出几十万,上百万的价格,根本没人去理会有没有艺术价值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有时候高得令人生疑,而跌时也会跌得离谱,所以一旦有当代作品以高价拍出,大家都会私下议论是不是存在幕后操作。
艺术评论家水天中认为,艺术价值与艺术市场的价格是两种评判标准,他们之间不是完全相匹配的,只能说是大体上相应。一般情况来讲,艺术市场上高价格的作品大体上反映了它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但是艺术市场也会有一些波动,但于一些新的作品来说,从50年到100年之间比较相对稳定地保持高价位的话,它每一次拍卖的纪录都会不同,但整体上已经体现出其价值了。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河清先生说,艺术品的价值有两种:一种是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另外一种是市场投机投资的价值。例如波洛克的作品卖出1.4亿美元的高价,作品本身的价值我不以为然,但是作为投机投资的角度来说,它有它出现的理由。所以在西方当代艺术市场,张晓刚的作品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因此现在出现这个价位,不足为怪。任何的买家行为都是为了将来的卖出。
王泊乔认为,当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处于过渡阶段,相对混乱,整个良性环节没有形成,需要慢慢建立。艺术家也应该有所警觉,中国当代艺术目前的火爆,已经让一些艺术家把艺术当成谋生的手段,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美院的在校生已经在急着出版画册、送拍参展,所以一旦有人肯买他的画且不断告诉他要迎合什么才能有市场时,他们很容易被市场吞噬,放弃自己的艺术主张,创作不合自己本意的作品。如此急功近利,要创作出有诚意、感动时代的作品,几乎不可能。事实上很多艺术家自己是非常厌恶炒作的,但又不能离开市场而生存——这是对艺术很严重的伤害。
图为在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场名为“亚洲当代艺术品”的专场拍卖中,中国艺术家张晓刚的《血缘系列:三个同志》以211.2万美元的成交价夺得第一名。成为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的标王,并创下他个人单幅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同时,他的《血缘系列》作品也成为了当代中国艺术品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