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上海是我国经济文化两大都市,这两座城市的收藏大军是举世公认的。上海雄居华东六省之首,素有收藏半壁江山美誉;北京天子脚下,明清两朝皇家气派尚存。因此,北京和上海收藏家寻着两条迥然不同的路子朝着同一个成功的目标摸索前行,殊途而同归。
南北收藏家的操作手法及理念,具有地域性是个不争的事实,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差异,使得收藏活动别具特色,各有千秋。如能掌握这种城市性差异,并能总结出由此而带来的规律,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对于提高收藏水平是大有益处的。
京人近官,海派近商,这是定论。北京百姓图安逸,上海富翁图挑战。上海藏界重艺术,重观赏价值,他们喜于回报,因而海派私人博物馆比比皆是,宣展结合;京城直通海外,重器与精品不乏买主,天子脚下,传统有余,新派不足。东方明珠,喜新厌旧,开盘即涨,宁可冒一定的风险,也要赚多一点,这是上海藏界的风格;老北京,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北京玩收藏,涨一千倍不算涨;上海玩新潮,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北京藏家谦称业余爱好,玩的是潇洒;上海庄主自呼职业赢家,要的是实惠。上海收藏者的精明,北京收藏者的远见,呈现出南北收藏投资的地域性差别,其中玄机颇可玩味。
北京藏友“专家云我亦云”,迷信传媒的号召力;上海藏家“敢说不”,勇于标新立异。北京人是“羊群性格”,跟着媒体跑;上海人是“狼群性格”,跟着“目标”跑。上海藏家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行;北京藏家是“皇室远亲”,“八旗选秀”。北京藏家买古董,就是买“保险”,要的是内涵和足够的保障,并不是为了投资;上海人买艺术品,买的是“回报率”,“保险”就是投资。京城藏家拿最好的屋子当书房,这叫文化品位;上海藏家把藏品塞进小阁楼,名曰逢高派发。北京藏家互换藏品,皆大欢喜;上海交流直接参考拍卖价。北京人专心细节,上海人留意大事。
明清家具收藏热来自北京王世襄的一本书;海派油画热来自陈逸飞的纽约画廊。“青花瓷”京、沪都爱,“雍正彩”北京独享。“书画热”京、沪同步,“海派热”申城全揽。收藏连环画,上海人让全民大跌眼镜;红色收藏,北京人让全球瞩目。北京人最爱“老僧古庙,原物原套”;上海人尤喜“中西合璧,外资青睐”。“股市”、“艺术品投资”、“拍卖会”上海人认为都是一回事,没空也光顾;“央视”、“凤凰”、“大报”都说的,北京人认为“准有戏”,身先士卒。北京大买家进潘家园先换破衣服,怕挨“宰”;上海大玩家去云洲必叫两个“跟包”,怕人称“港督”。北京人买着“假”,不言不语,塞到铺底下;上海人购到“新”,回头就又赚一把。捡个“漏”,北京人爱广而告之,说个没完没了;买回“超低价”,上海朋友一定暗自吟诵“赢在中国”。
上海人出题目,拉场子,要票房收入;北京人做文章,唱大戏,取国际声望。北京人“台下十年功”要一个“地地道道”;上海人“看风向”来一出“把把皆赢”。京城最讲究“自摸和儿”;海派只管“圈圈见响儿”。北京人“子承父业”玩“三代同堂”;上海人先“洋插队”后“CEO”。北京收藏大军每周习惯性地到潘家园、报国寺去砍砍价,钵满盆满;上海收藏半壁江山横扫南北西东,藏品和现金都不满仓。北京人低头看着自己的藏品,偷着乐;上海人昂着头宣布大升值,大家乐。与时俱进,是上海藏家的口号;“怀旧经典”是北京藏家的钟情。在藏书界,京都藏家收藏宫里精刻本、鲁迅初版本和解放区书刊、抗战史料,这叫“上档次”;上海则把“五四”新文艺、孤岛文学、画报、美术期刊、电影海报、连环画炒到历史高位,这叫“市值身价”。首都玩“康雍乾”官窑与首长签名本;申城重张爱玲信札与周璇老照片。收藏报刊杂志,上海讲究创刊号;文史老期刊,北京偏爱大全套。京城玩家,超前投资叫埋地雷;申城高手,号脉涨跌称挂竹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