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北京2009·经典艺术博览会 资料图片
在艺术市场乍暖还寒的时候,“经典北京”艺术博览会现场涌动的人潮着实让人感到意外,甚至也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料。11月6日至9日,“艺术北京2009·经典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作为继“当代北京”“影像北京”之后,“艺术北京博览会”开创的全新品牌,“经典北京”汇聚了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美术作品。
据“经典北京”组委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本次博览会50%的画廊都有成交,比今年4月份举行的“当代北京”有所好转。从成交额上看,欧洲的经典作品占了更大份额,而中国作品仍在成交量上占有优势。“经典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分析,这一方面是缘于艺术市场的回暖,另一方面是中国收藏家对于传统艺术的认同。
现代经典显示独特魅力
参加首届“经典北京”的画廊约为30家,带来了包括水墨、油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在内的经典作品。从齐白石、徐悲鸿、吴冠中的国画到靳尚谊、詹建俊、陈逸飞的油画,乃至毕加索、安迪·霍沃尔、柯罗等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都出现在展厅。
“艺术北京的‘经典’与学术定义有所不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北京艺术总监赵力解释道,“从学术角度讲,艺术有经典、现代、当代3个比较清晰的阶段。然而中国的艺术分段没有那么明确,只有传统和当代两个概念。所以我们来命名‘经典’的时候就有一个出发点:以现代为核心来做经典。”
近几年,经典艺术在中国艺术市场上的表现一直较为平稳,没有大起大落。然而,在经历了去年的市场衰退后,经典开始显现出独特的魅力。对于中国的藏家而言,传统的字画、古董更容易见得真功夫,也容易找到切入点。相对而言,当代艺术所“玩”的概念,则不容易引起收藏家的共鸣。而且,目睹了当代艺术的暴跌之后,藏家对其价格更难有合理的定位,不会轻易下手。于是,选择收藏经典艺术成为稳妥选择。因此在市场一片茫然的时候,经典艺术的行情不仅具有明显的抗跌性,而且还屡创新高,经典艺术品成为市场自我调节并抵御风险的有效方式。
由此看来,“经典北京”可以认为是主办方所寻求的一条新出路,在此前举办的4届当代北京博览会上,成交量低一直是艺术北京挥之不去的阴影。
然而,经典作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不能算充裕。参加此次“经典北京”的艺·凯旋艺术空间画廊有20年收藏经典的历史,艺术总监李兰芳表示,本次拿出的李可染作品只展示,不销售。“传统精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少,如果我今天卖出去,恐怕以后再难以这个价钱买回来了。”这种资源短缺也给“经典北京”博览会的持续举办以及扩大规模提出了难题。
“经典北京”:学术引导市场
“经典北京”中除了画廊展以外,还有一系列的学术展。在名为“化迹纸上”的主题展中,共展出了徐悲鸿、刘海粟、董希文、力群、黄新波、陈烟桥等47位艺术家的素描、速写、水彩、版画作品。“这些手稿大多数是收藏家的藏品,平时难得一见,十分珍贵。”艺术北京的工作人员说。
此外,“中国气派”专题展集合了靳尚谊、靳之林、钟涵、杨飞云等中国写实画派画家的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中国写实画家群体的探索之路。而与黄胄基金会合作的“黄胄作品回顾展”,则对这位新中国重要的水墨艺术家的艺术做了深层次的回顾和展示。“开拓创新”——中国第一代雕塑家作品展,介绍了我国第一代雕塑家刘开渠、曾竹韶、滑田友、王临乙的雕塑艺术,并通过电视记录片、文字资料等相关文献与原作结合的展出方式,对中国雕塑历史进行了回溯。
作为视成交量为终极目标的博览会,为何给学术如此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是因为学术能起到培育市场的功能。中国目前的艺术市场尚未成熟,有待引导,因此花费一部分精力和物力来完善市场,也算是一种远见卓识;然而另一个比较迫切的原因是,目前的参展画廊还不足以支撑起博览会的格局。董梦阳坦言,此次学术展更多的是起到一个补充作用。“目前国内经营经典艺术的画廊为数不多,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仍显不足。作为首次推出的经典北京,希望为观众呈现更多精品,于是采用了与其他艺术机构合作的方式来尽可能增加作品数量,扩大展品的门类和画种。”
“中国气派”专题展的作品来自国子监美术馆,这个美术机构收藏了近2000幅中国经典油画。策展人王钥表示,此次展览首要目的是展示作品,其次是为了让明年建成的国子监油画艺术馆得到更多的关注。
西方经典希望进入中国市场
“就经典主题来说,得到中国作品的问题不大,但是如何获得西方的名作,如欧洲的古典形态油画就是一个难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这次博览会中有一些国内画廊与国外画廊合作,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来到了中国,应该说是一个亮点。”
“Classic·简”经典西画沙龙就是这样一家画廊。在此次博览会中,他们展出了柯罗、迪亚斯、杜普雷等10位欧洲十八九世纪艺术大师的作品。画廊负责人周莉表示,她是在3年前开始与国外的艺术机构合作的,在双方建立互信的基础上,“Classic·简”经典西画沙龙可以把欧洲画廊的作品带到中国来进行展示。3年里他们销售了近150幅作品。
“今天全世界都看好中国未来的艺术市场。我接触到很多国外画廊,希望来中国。他们知道中国是一个热爱传统的国家,所得出的评估结果是,对经典的需求非常大。”赵力说。
“但是,国外画廊在中国的销售并不理想,因为欧洲的经典作品身价比较高,中国人不会贸然去买,中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周莉说。
参加此次“经典北京”的国外画廊不足10家,这足以说明中国的艺术博览会在全球影响力之微弱。西方经典作品势必要进入到中国的艺术市场,只是现在还缺乏一种市场对接模式,正因此便诞生出了一类游走于中西方的画廊。
对此,董梦阳说:“与欧洲的艺术博览会相比,中国还落后至少十几年。以‘经典北京’为例,博览会的规模就太小,而且艺术门类比较少,作品品质也不整齐。但是看到这些不足,说明中国的艺术博览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