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y
另类张伯驹:“但使国宝永存吾土”
来源:大河报 2009-12-03 14:01:33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珍贵法书等共八件捐献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特予褒扬。”                                                 
—— 部长沈雁冰

    1956年7月,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沈雁冰颁发了这样一个褒奖令。

     褒奖令中的“等”字,包含的另外三件作品是:宋吴琚的《杂书诗帖》、元赵孟瞓的《章草千字文》,元俞和的《楷书》。在收藏界,张伯驹以眼力过人著称,他所收藏的古字画,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而这八件,连同1952年捐献给国家的《游春图》,是他三十年收藏生涯中的极品。

    对于一个收藏家来说,送出任意一件藏品,都会忍受“割肉”般的痛苦;要将自己最珍贵的藏品悉数送出,那简直是“刮骨剔肉”了;而对醉心于藏品的收藏家来说,这样的选择,只好用上“情何以堪”四个字了。

    但张伯驹似乎是收藏家中的另类,他捐得洒脱,捐得愉快,捐得如释重负、如偿夙愿。

    在今天很多人看来,收藏是一种投资方式,收藏是为了升值、赚钱。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收藏界,张伯驹的学识和眼力得到高度认可,是公认的最优秀鉴赏家之一,古字画只要经他的手,肯定升值无数。但众所周知,张伯驹的收藏是只“入”不“出”。很多东西,他收藏数天后就有人出数倍的价钱上门求购,都被张先生一句话轻轻打发:“张伯驹旨在收藏,贵贱不卖,恕君海涵。”

    张伯驹的收藏不是投资,不为赚钱。最初收藏,就是出于兴趣和爱好,藏品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乐趣,令他欣赏到“古往今来的月光”;他对藏品倾注的情感,对藏品的珍视、珍惜、珍爱,只能用“醉心”“痴迷”这样的词汇形容。

    1956年,他却把自己珍视、珍惜、珍爱的藏品捐给了国家。1965年,他再次把三十多件珍品捐给他所任职的吉林博物馆,其中包括宋代杨婕妤的《百花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女画家作品。《百花图》是他十分喜欢的作品,他曾写道:“我终生以书画为伴,到了晚年,身边就只有这么一件珍品,每天看看它,精神也会好些。”但就是这样一件被他视为最后的精神慰藉的作品,他也捐了出去。

    张伯驹被誉为“天下民间第一收藏家”,却是收藏家中的另类。有人说,张伯驹颠覆了“收藏家”的概念,“收”而不“藏”,凡“收”必捐。那么他倾家荡产、历尽艰辛地收藏古字画,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收藏还有更重大的意义:这是记录历史、保存文化的一种方式;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产,由此得以传承、延续。

    或许,这样的境界,是张伯驹收藏文物的最大动力,也是他捐献文物的最重要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在他看来,这些文物离他而去,是“得其所哉”。

     1956年7月的那个褒奖令,虽只是薄薄的一张纸,却是沈雁冰亲笔全文书写;虽难称华美,却弥足珍贵,因为它是在褒扬“一个深爱中华文化的人,为保存本民族文化遗产所做的伟大贡献”。

种种别号见证“痴迷”

    张伯驹的名号很多,他名伯驹,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这些号和别号都是有来历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藏品的沉醉和“痴迷”。

    1926年,他看到康熙皇帝的御笔“丛碧山房”,一见倾心,购而藏之,越看越爱,更喜“丛碧”二字寓意繁茂葱茏,干脆自号“丛碧”,书斋也改名为“丛碧山房”。历尽曲折得到《平复帖》后,他又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平复堂。

    张伯驹对古字画的痴迷,在当时的收藏界人所共知,北平琉璃厂不少古董商,有好东西就会先通知他。他一听到消息,就会尽快赶过去先睹为快。只要看中的,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收藏,甚至借钱也要买。他常常是先付对方一部分钱,余下的分段付清。如此一来,他得到的佳品越来越多,有时欣喜难抑,无以表达,就将自己的名号一加再加。

    他自号“好好先生”,不是想当好好先生,而是因得到了杜牧的《张好好诗》。由于年代久远,唐人真迹传世极少,名诗家手迹更是寥若晨星。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等真迹能传承至今,简直是奇迹。况且,《张好好诗》背后还有一个优美而感伤的故事。
 
    杜牧26岁中进士后,在江西结识了歌伎张好好,此女善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能发出“海豚音”。其歌声响遏行云、穿街越衢,令杜牧大为倾倒。十多年后,杜牧又在洛阳街头偶遇张好好。此时,她已嫁作他人妇,当垆卖酒,不复当年清纯模样;而杜牧自己也人生不得意,亲朋飘零,鬓发已苍,不由大为感慨,回到居处,就写下《张好好诗》。这是一首58行的长诗,但诗人仍意犹未尽,结句为:“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张好好诗》可说是杜牧的手稿,长达162厘米,不仅诗篇文笔委婉,书法也称杰作,写得奇肆跌宕,潇洒自如,一派清新刚劲之气流溢于字里行间,与诗篇相得益彰。杜牧本来就是书法大家,董其昌云:“颜(真卿)柳(公权)以后,若温飞卿、杜牧之,亦名家也。”在唐代以法相胜的风气里,杜牧凭其才气,将《张好好诗》写得潇洒飘逸,笔势飞动,直逼晋人之韵,古人评为“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

    杜牧的这份珍贵手迹,曾递藏于宋徽宗、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之手,清乾隆年间入藏内府,后被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张伯驹最终有幸得到,欣喜若狂,从此自号“好好先生”。

    过了没多久,张伯驹不得不再为自己起一个别号——“游春主人”,因为他得到了被称为“中国第一画卷”的《游春图》。他不仅自号游春主人,还将所居承泽园更名为“展春园”,词集定名《游春词》,杂记也冠以《春游琐谈》。如此这般,不仅因《游春图》极其珍贵,更因他费尽心力得到这件国宝之后,心中实在欣喜万分。

《游春图》凝聚先生心血

    江南二月,桃杏争艳。风雅之士策马、散步或泛舟出游,郊野春光和煦,山形耸峙,水波浩渺,万木复苏,祥云涌动。

    这是《游春图》所展示的画面。该画用笔细劲有力,设色彩丽鲜明。人马体小若豆,但刻画一丝不苟。浓烈的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研究者认为,作为现存最早、以自然为描绘主体的作品,《游春图》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征,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景,如教科书一般,印证了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的构图法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游春图》的作者展子虔是北齐至隋之间的大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展子虔被认为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人物,他一方面继承了魏晋时代的技法,一方面预演了新的画风。在他之前,绘画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主要是象征性的;他开始了中国画家恢复自然秩序、利用空间感表现自然山水壮美的尝试。历代学者都认为,《游春图》“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结束了中国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阶段。有人因此认为,展子虔“可为唐画之祖”。

    《游春图》为历代鉴赏家所珍视,递藏于宋徽宗、贾似道,元代鲁国长公主,明内府、严嵩之手,清代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后溥仪携其至长春。

    1945年,溥仪被俘,混乱中,他所拥有的大批字画散失民间,引起收藏界的极度关注。北京古董商马霁川最早奔赴东北,收购到不少精品字画。回来后,他将一些伪迹和寻常之品卖给故宫博物院,已将本金赚足。随后,陆续卖出一些真迹精品获取重利,其中唐代陈闳的《八功图》卷、元代钱选的《杨妃上马图》流失国外。

    此时,《游春图》竟然也落到了马霁川手上。张伯驹得到消息,异常着急,唯恐这件重要国宝被卖到国外,匆忙赶去与马霁川接洽。但马氏索价800两黄金,这是张伯驹拿不出来的,他刚用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就是卖了不少家当才凑够的。

    但张伯驹不愿弃之不问。他前去拜见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陈述该卷当收归故宫博物院。但马衡院长表示,故宫连日常维护的经费尚且不足,实在没有能力收购。

    无奈之下,张伯驹决定自己解决此事。他平生淡泊洒脱,可一旦认真起来,就会显出超人的精明和聪敏。他连日到琉璃厂去,遍走荣宝斋、一得阁、德古斋、庆云堂等字号,每到一处,就大声宣扬:“有一幅《游春图》,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万万不能出境。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我张某决不会轻饶他。”

    以张伯驹的身份,此事很快渲染得满城风雨。马霁川自知转手洋人有很大麻烦,经人斡旋,同意以220两黄金的价格让给张伯驹。

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曾回忆道:220两黄金也不是小数目,为了保住《游春图》,他决意卖掉自己位于弓弦胡同的宅院。这宅院原为李莲英所有,十五亩大,“有四五个院落,果树葱郁,芍药、牡丹盛放,好几个会客厅、长廊”,是张伯驹最喜爱的居处。但为了购买《游春图》,他忍痛割爱,将其卖给了辅仁大学。据马未都先生估算,这个宅院搁到现在,光拆迁就得一个亿。

    张伯驹把卖房所得2.1万美元,换成220两黄金前去买画,但马霁川又节外生枝,借口金子成色不好,要追加20两,不然《游春图》将另寻新主。张伯驹万般无奈,只得回家想办法,这就引发了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张伯驹回到家,让妻子潘素把她的首饰卖掉,凑足20两黄金。潘素自嫁给张伯驹后,无事不顺从丈夫心意,但这一次她也踌躇起来。这时张伯驹大约已心力交瘁,见妻子如此,一下躺倒在地上,怎么也不起来了。潘素无奈答应了他,张伯驹这才从地上起来,拍打拍打身上的土,若无其事地回屋睡觉了。这个时候,张伯驹已是年近五旬的人。

    了解了张伯驹得到《游春图》的经过,我们才能理解他得到这幅“中国第一画卷”后的欣喜。

    一个月后,南京总统府秘书长张群来北平,第一件事就是询问《游春图》,并给张伯驹来函,表示愿以500两黄金收藏。张伯驹暗暗生气:故宫博物院连维修经费都得不到保证,张秘书长何以如此大方,张口就是500两黄金?于是复函:“张伯驹旨在收藏,贵贱不卖,恕君海涵。”

“予所收蓄,不必为予有”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展现的生机和活力,让张伯驹对政府产生了信赖和热忱,他先将《游春图》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又通过统战部部长徐冰将李白的《上阳台帖》送给毛泽东。对于一向游离于政治之外的张伯驹来说,这是很不寻常的举动。毛泽东既喜书法又爱李白,曾把《上阳台帖》置于办公室,常忘情欣赏。但按照他自己立的“领导人不能接受礼品”的规矩,后来忍痛割爱,将此帖转赠故宫博物院。

    1955年年底,政府发行公债,号召群众踊跃购买。张伯驹家当时没有多少现钱,于是他就跟夫人潘素商量,将《平复帖》卖给故宫博物院,用所得款项购买国债。故宫方面很高兴,出价20万元。张伯驹转念一想,卖掉《平复帖》再买国债,不如干脆捐了。他跟潘素商量,两人决定在自家藏品中选出八件捐献给国家。

    后来张伯驹说起此事,话很简单:“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这些东西不一定永远保留在我这里,我可以捐出来,重要的是这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来源:大河报)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