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经常传,最近特别多。
当传言具备了新闻五要素并通过互联网快速散播之后,其杀伤力确实可让市场感到难以承受之重。1月20日,中国股民就体验了这样一幕。
1·20悲情时刻
“香港电台下午13时35分报道,中国银行[4.13 -0.48%]一权威人士间接透露,央行为遏制过快的通胀预期,决定于本周五加息0.27个百分点。”1月20日,这则消息出现在内地及海外等多家网络媒体上。
消息传出后,当日沪深股市双双放量暴跌。上证综指连破5日、10日、30日和60日均线,收报3151.85点,跌95.02点,跌幅达2.93%。恒生国企指数也收低2.53%,报12,282.09点。
然而,1月22日(星期五),加息并未如“传”而至。
传言中加息消息的提供方——中国银行对这一说法来自该行颇为不解。
“香港某电台说消息从我们行传出来的。但据调查,还没有发现那个人。”1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一个金融论坛上,来自中行一位资深研究人士一开口便说起“加息传言”事件。
“1月21日,我收到很多短信询问是否加息。有短信说‘四大行已经确认加息’,有很多‘基金经理和地产商听到这一消息’。”这位中行人士说,“到1月22日下午三点,我又收到一条短信:‘浦发行已接到央行正式通知,将于今晚加息’”。
收到这条短信后,这位中行人士知道央行肯定不会周五加息。因为“央行历次宣布加息之前,从未通知过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可以肯定,散布谣言的不是银行从业者,至少不是内地的银行员工。” 他说。
幕后黑手
“谁最能从加息传言中获利?主要是海外NDIRS机构,而传言的散布者很可能是不懂内地银行情况的NDIRS交易员。”这位中行人士推断。
NDIRS,(Non-Deliverable Interest Rate Swap,简称NDIRS),中文译为“无交割利率掉期”,是买卖双方基于对未来利率变动的不同预期而发生的交易合约。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同种货币的名义本金,交换利息额(一方支付浮动利率,一方支付固定利率)。
举例来说,如果A机构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会不断上升,愿意支付固定利率,而获得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基准的浮动利率。若此时,B机构认为人民币利率在这一时期内不会大幅上升,A、B机构就可以达成交易。NDIRS不仅给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风险对冲工具,本身也是一种投资产品。
在NDIRS交易中,并不涉及货币的实物交割。最终的结算是依据人民币的币值以可兑换货币进行计算。这使得该工具能够在离岸市场自由交易,而无需受制于中国的资本管制。NDIRS于2006年在香港推出后受到热捧,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数据,该项交易推出短短8个月内,在香港的交易额就超过人民币250亿元。
2008年,离岸NDIRS的一场“表演”让这位中行人士记忆犹新:“2008年上半年,从香港传来央行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当时,离岸NDIRS大幅上扬。这则消息把国内市场吓得够呛,国内利率掉期报价跟着抬升,然后NDIRS迅速了结头寸,走人。”
“这次的手法与2008年很类似。”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