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是什么样子?老上海集体婚礼是怎样的场景?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西餐馆流行何种菜式?上海近代城市风貌展日前在闵行博物馆拉开帷幕。从上海历史博物馆精选出的236件文物和文献中,三分之一是首次走出库房,每件展品背后几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模糊的色彩和陈旧的样式,透着鲜活的居家感,让人感觉时光的倒流。有专家介绍说,这些文物和文献展现出老上海人的生活细节,树起了另一个解剖城市生活的标尺,每一个物件所代表的喜爱和价值,都是与往常的理论阐述不同,它们帮助我们从别样的角度来体会这座城市的主体精神和文化内涵。
黑胶唱片带出万种风情
展厅中,最“吃价钿”的是一张看似不起眼的黑胶唱片。它是《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尽管已历经75年的沧桑岁月,但保存完好,至今仍能播放。这是它第一次对外展出。泛黄的唱片封套上有百代公司的金鸡标志,编号为34848b。根据上海唱片研究专家冯树华确认,这是《义勇军进行曲》的首版编号。
据记载,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最早是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问世的。1935年,上海“电通”公司决定拍摄田汉编剧的电影《风云儿女》。可在当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电通”公司决定请孙师毅把田汉的文学剧本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并请聂耳为电影谱写主题曲。聂耳在短时间内将《义勇军进行曲》曲谱谱好,由贺绿汀请当时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担任乐队指挥的苏联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莫夫配器,郑君里、金山、顾梦鹤、袁牧之等人临时组成小合唱队。在徐汇区小红楼里,第一版《义勇军进行曲》以《风云儿女》主题曲的身份诞生了。同年5月,影片《风云儿女》在金城大戏院首映,让《义勇军进行曲》唱彻中华大地,激发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义勇军进行曲》以“国歌”之名向全世界奏响。
唱针划过老唱片上的密纹,温润、玲珑的声音从耳边拂过,一张黑胶唱片带出了万种风情。眼下,收藏黑胶唱片已渐成时尚,怀旧一族对于它的偏爱撑起了火热的二手炒卖市场。记者了解到,唱片出现在我国大致是1908年。上世纪90年代初,唱片在渐渐退出人们视线的同时成为了收藏品,早期黑胶唱片现在的均价高达数千甚至逾万元。如一张1934年的《金蛇狂舞》,市场价在1.2万元以上。《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留世数量极为稀少,其收藏和保护价值不言而喻。
上世纪30年代集体婚礼
集体婚礼眼下在年轻人当中颇为受宠,其实,这种形式的婚礼早在75年前就已有了先例,证婚人的“规格”还相当高——当年的上海市长吴铁城。
上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开近现代集体结婚风气。上海是首倡之地,从1935年到1937年“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前,先后举办了13届,参与集体婚礼的青年情侣有1000多对,是当时沪上的一大景观。
1935年4月3日下午3时,全国首届集体结婚典礼在上海江湾的上海市政府大礼堂举行,参加者共57对新人,由当年的上海市长吴铁城、社会局长吴醒亚亲自担任证婚人。吴铁城将结婚证授予新郎,吴醒亚将纪念章授予新娘。举办集体婚礼在当时是一件亘古未有的新鲜事,市民们倍觉新奇,男女老幼聚集到广场看热闹。据当时报载,观礼者多至万人以上,警方派出大批警员严密维持秩序。一些上海滩名流也携带眷属到场观礼。这次颇有新意的集体婚礼,还引来美国派拉蒙、米高梅等电影公司的摄影师,现场闪光灯频现,活动轰动一时。
本次展出的这张集体婚礼照,是上海历史博物馆今年征集到的一张1937年5月《上海市第十三届集体婚礼》的原版照片。它长约120厘米,由王开照相馆拍摄。在这张照片上,共有141对参加集体婚礼的青年男女。新郎个个身着长衫、头势清爽、英俊潇洒;新娘则头顶纱巾、手捧鲜花、楚楚动人,站成一队。那场婚礼的证婚人同样是当年的上海市长吴铁城,为新人宣读完证词和训词后,他与新人们在江湾上海市政府大礼堂前广场上合影留念。
西餐馆的“六小姐饭”
老上海的西餐馆菜单非常有意思。当年,沪上西餐馆大多由广东人开办,初期不少菜式用进口罐头和调味品做原料,烹调方法大多不中不西,创建于1882年的“一品香”便是其中的代表。
展厅一隅,摆放着一张上世纪30年代“一品香”的菜单。上面用毛笔工整地写着10来种菜名,其中一种叫“六小姐饭”。据说,这是比较讲究的什锦炒饭,上面加个荷包蛋。它是当年“一品香”的看家菜,其做法和名字的由来都和一个女人有关,有人叫她富春楼老六。读近人关于老上海的笔记,经常能看到富春楼老六的名字,她是当时风月场的名人。据说就是她“俘虏”了直鲁联军第八军军长兼海军司令毕庶澄,让北伐军能顺利夺取上海。老六不仅美貌且做得一手好菜,加荷包蛋的什锦炒饭就是她的看家菜。老六喜欢做菜也擅长用菜名取乐顾客,这次展出的一道“奶油汤加一些鱼翅”的“金碧多汤”就是她的版本。其音译自Comprador(买办),上海人称之为“金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