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三峡腹地重庆市涪陵区、世界唯一的水下博物馆——白鹤梁,4月25日正式对外开放。昨日,记者来到这座由中科院武汉岩土所葛修润院士设计的水中文物宫殿。
乘着亚洲最长的隧道式自动扶梯,横穿147米长的水平长廊,跨过2.5厘米厚的钢门,来到水下40米的这座博物馆,如同置身于巨大的“潜水艇”中。记者透过圆形玻璃观测窗,敞亮的LED灯光下,白鹤梁岩面的题刻依稀可见。这些因为三峡工程蓄水而淹入江中的珍贵历史遗迹,终于再次呈现于世人眼前。
馆长黄德建介绍,博物馆内有23个观测窗、10个取景框,一次可容纳30人至40人同时观景。博物馆顶部是特殊钢架结构,可承受4000吨轮船沉入其上的冲击力,前端则有一个巨大的防撞墩,可防止万吨级轮船卡顺流而下的撞击。
据悉,为了保证水体清澈,白鹤梁岩面、玻璃观测窗需要潜水员定时清洗,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换上经处理后的纯净江水。
永远的白鹤梁
白鹤梁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14.5度角斜向北倾江心。
这块石梁,1200多年来古人把它创造成一个集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身的国之瑰宝。今天,人们用一座水下博物馆将它保护起来,并重现其阵容,使之成为永远的白鹤梁。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黄德建介绍,公元763年,唐广德元年,古人在白鹤梁上刻石鱼两尾,其眼睛代表水文高度,平时石鱼隐于水面以下,遇到枯水时才露出水面。至今,人们在梁上凿刻了19尾石鱼,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享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誉。葛洲坝水电站和三峡工程,以及时下的桥梁建设、农田灌溉,均参考了白鹤梁水文题刻一些数据。
唐朝至今,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无数文人墨客游览白鹤梁,留下了165段题刻,3万余字,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被誉为“水下碑林”。
三峡工程蓄水后,白鹤梁淹于水中。2003年,葛修润院士提出“无压容器”水下博物馆建造方案,利用工程压力原理,在白鹤梁题刻比较集中的中段东头70米左右的上面,修建一个内外都有水的无压力保护壳体,游客可在壳体内的参观廊道里观看白鹤梁题刻。“修建博物馆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科技含量非常高。”黄德建说,比如,水下照明使用先进的LED技术,并在操作室就能实现随意操控,避免了频繁水下维修和更换;首次使用不燃电缆,地板也是防静电的;馆内温度、压力和硬度等指标,均通过光纤安保系统收集分析,判断水下保护体的安全情况。
去年5月18日至19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曾短暂开放,由于当时直接将长江水灌进水下博物馆,江水的泥沙、藻类、小鱼小虾等也一并进入。泥沙的沉淀,藻类鱼虾的繁殖死亡,以及藻类依附在灯光表面,使水变得浑浊,以至观测效果不佳。闭馆后,有关部门对水质进行24小时循环不间断地过滤进化,成为一个循环水系统。同时,利用物理循环技术,在几乎不触摸岩石表面的情况下,对淤泥、藻类附着物等进行清洗。近一年的整改,水质具备了重新开馆的条件。
黄德建说,白鹤梁题刻仍有很多谜尚未解开,水下博物馆建成后,可以使它们原样保存下去,留待后人去研究。
如今,在水下博物馆中参观白鹤梁题刻,就像逛水族馆一样充满无尽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