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真迹,自然是艺术品方面的真假问题。其实,这么多年来,在与朋友的交往中,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件“东西”是的真的吗?这个人的名气怎么样?等等,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事实上,就其呈现出来的意境、品相、器形、图式、工艺等艺术语境的表述上,我认为,所谓“真迹”到目前为止,有几件是能说得清楚的;然正因为“不”清楚,方显现出其无穷的艺术魅力来。如:《兰亭序》《清明上河图》《宋微宗写生图》《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瓶等,都一直就有“真”与“仿”的不确定性。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人们去欣赏它、把玩它,《兰亭序》的书法之美;《清明上河图》的民情之美;《宋微宗写生图》的精妙之美;《鬼谷子下山》瓶的意境之美等,无不让我们在物象之外,真切的感受到其艺术形式、风格上刚柔相济的法外之趣来。“趣味”二字,从艺术层面上说,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
那么“真迹”在哪呢?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理一理“真迹”的蛛丝。在寻找“真迹”艺术品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弄清几个问题:一是“真迹”的真实性;二是“真迹”的真面目;三是“真迹”的真情意。买、卖艺术品,我认为最好不要相信什么专家;艺术品方面的专家,用网络语言来说,大都是不称职的“砖渣”。还记得前些年,北京艺术品方面收藏、鉴定界的不少权威人士,一不小心把400多幅石鲁的仿品,看成了真迹,又是题跋、又是写序,其中有二个专家,激动得喘不出气来,几乎是“背过”去了。从这件事情中,在下得出了三个结论:专家不专,一也;仿品一流,二也;意趣(或者说意境)无真假,三也。为什么会出现专家 “背过气”的情况,就是所谓的专家并没有弄清楚艺术品的特殊性,而乱下结论。我个人以为,艺术品的特殊就在可塑、可造上;而专家研究在书本、风格上;这怎么能不出事呢?所以我说,在艺术品领域中“无”专家耳(君不见:从专家那里闹出来的笑话已不少了?)。
但是,那些谋生于其它领域的专家,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就有这么一位朋友,他是做茶叶生意的,一日他向我展示了他在这方聪目明面的特别之处来。在他不再现场的情况下,我准备了十杯泡好的茶水,让他一一品过之后,说出它们的出处、年代、特色、泡法、水性等饮茶小识。实际上,他不但准确无误地说出了“龙井”、“白茶”、“毛峰”、“碧螺春”、“信阳毛尖”、“祁门红”、“大红袍”、“铁观音……”等,连带的把“茶们”长于“明前明后”(清明)的生性特点等属性,都一一的给点破出来。然而在我看来,他只是用嘴唇象征性地吮了一下,就十分自信的地报出了茶、水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样的举动才是专家的风范,所以,我认为专家就是专家,是某个方面专业、专项、专长的专员,含糊其辞的不是专家;是专业人员的,就某种事项,事态的来龙去脉,应对答如流,大声的说出来: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那种模棱两可的话,或顾左右而言他,那不是专家的所为,那应是外交家的做派。
“茶博士”是这样子的,据说在烟、酒界,都有一些像样子的专家在把持产品的质量、结构等仪器代替不了的工作。他们在浅尝辄止中,均可报出产品的烟气量、或酒精度数、何种配料等技术参数,然后一锤定音啊!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庖丁解牛级的专家。
由他们,想想艺术界专家们的所作所为,那真是要笑掉大牙的。艺术品鉴赏专家们的那些话听起来,不单单只是天马行空,而且弹性强,空间大;但细想起也都是十分幼稚的,就好比无照经营的小贩儿。试举一位专家在鉴定作品的话说吧:“这不是陆老的画(陆俨少),我敢肯定。陆老嘛,我是认识的、了解的。他的树,据我所识,不是这样子皴的;云、水也都不对,整件作品可谓无力、无形;布局也较松散,可以说,仿造者只学得陆老作品的皮毛啊!”。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专家大人的话吧!他说认识并了解陆老的,并进一步说“皴”法和“云水”之技都不对。那么,什么又叫无力、无形呢?所以这里的“弹性”和“空间”,相当宽裕。
藏家听他这么一说,马上不高兴起来了,本来想请他给核个价的,结果弄成了一文不值。还好当年陆老与这幅作品有张照片在,否则专家的话,就把这幅陆老转型时的重要作品,给整没了!亏他还了解、认识陆老的,否则又不知能把作品说成啥样子了。
还有一例:还是艺术品的界鉴定专家,把仿程十发先生的一幅作品,直接给打了包票,当时发老还健在。发老乐呵呵的说:“比老朽画得好!”还依稀记得,当年专家对仿发老作品的评介:“这是大开门的,精品;三平尺,几十万啦!藏藏好啊!你看,一开笔就有气势,形神兼有,用色到位;特别是这一笔用得好,把少数民族的小姑娘画活了,可以说这一笔,是整幅作品的点睛之笔啊!”想当年,从发老家回来,再回想起发老的话,笑得我都“背过”去了。
那么真正的真迹在何处呢?我认为,收藏家在对一幅作品感兴趣的时候,就应注意自己思想方面的活动情况:即,一是作品的风格,二是由作品的内容而生发出来的意境,给你带来了某种满足和愉悦,甚至是精神上的轻松之感;三是作品确实值得你去买,不把它收买回来,魂牵梦萦的在心里就是不踏实。这时我建议立即出手,错不到哪里去的,因为毕竟是你魂牵梦萦过的东西嘛!
正是的“美人往往风月处,最是君子断肠时”。其实大凡美丽的、美妙的、美艳的东西,总是让人揪心的。
记得虎年一到,相关虎画就热闹起来了。首先出场的是齐白石老人一幅虎画题材作品的拍卖;这边厢还没开拍,那边厢真真假假的争论就先开幕了。说是真迹的,列举出了一二三的理由来;说是赝品的,举一反三,把白石老人的,所有虎画作品的题材都列举了出来,从题跋到布局;从形式到用色,笔笔相对,以视正听。可是最后呢,谁也没想到估价只是百万元的作品,结果是堂堂正正的,如芝麻开花一样,一直被收藏家追拍到了3000多万元人民币。这又如何是好呢?持赝品说的那位,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声音出现过。到是买进虎画作品的收藏家,说了一句大实话。他说:“这幅作品,是不是白石老人的,已不重要了;我以为,争论的东西才有价值。就这幅作品来说,双方都有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忽视了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作品的形式之美。白石老人应当说是公认的一代艺术大家,然而动物题材少之又少,尤其是虎画作品更是少之又少的;在这种情况下,依他的个性,不可能‘随波逐流’的画一幅应酬了事;所以老人要构思,要重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虎形虎态,于是这幅以‘虎背熊腰’为主要特征的虎图便应运而生了。这幅作品妙就妙在不画虎视眈眈正面,只以虎背示人,便也让人觉得虎踞龙盘时的虎威虎啸的威严来的。就这凭这一点,便不是一般俗人而能为之的,我要不是把它举回来,那要后悔终生的。其实呢,我就是喜欢它,没有理由。”
张振宇,大收藏家。他在接受雅昌的视频采访时说到过一则趣闻,他曾在“拍行”看到一件非常好的傅抱石《湘夫人》,然而朋友说这幅“不好”,于是张先生放弃了;第二次又让张先生在“拍行”碰到“湘夫人”,张先生觉得与“湘夫人”有缘,便毫不犹豫的以高于前次价格的倍数把它收入自己的“蜜牢”里(收藏家宝库的名号)。
张先生说:“对于自己看好的东西,不要‘听信’朋友的意见(指特定时期),至于‘湘夫人’第一次我相信了朋友,让我与之失之交臂,这次可谓失而复得,我不会再让它出来了。这件作品出版了多少次,连傅先生的画册都收入了,而且都是正规的出版物;再说了,‘二湘’本身也是艺术价值极高的,是一件非常难得的精品力作。”
那么,请问诸位:真迹在哪儿呢?“兰亭”“清明……”是真迹么?“宋微宗……”“鬼谷子……”是真迹么?然而,我的答案是,事在人为,公道自在人心啊!。如是。阿甘2010年5月6日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