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文化财经
我对中国正成就史上最好经济制度论断存疑
中国青年 2010-05-15 13:54:37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资料图)

   赵涛

  “渐进”变成“渐渐不容易推进”,中国前行的障碍是改革的动力问题

   《中国青年》:您最近的新书《中国做对了什么》以一个问句作为书名的,那我们就从这个问句开始,您认为在30年改革之路上,中国究竟做对了什么,才取得被称为“中国奇迹”的经济增长成就呢?

   周其仁:从大处看,中国做得最对的事情就是改革开放。要是没有改革开放,今天人们常讲的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可能这样强劲有力。

   开放之初,偌大一个中国的全部出口,一年不足100亿美元,从来不需要担心什么“过度依赖外需”。改革前夜,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年只134元人民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是几百元。老百姓收入那样低,但消费品还要凭票凭本供应,所谓“短缺经济”,好像怎么也拉不动生产。

   那时的投资率倒也不低,但论投资规模,完全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1968年我从上海去东北下乡的时候,“大上海”最高楼(国际饭店)只有24层;火车在南京过长江还要摆渡。后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举国欢腾。今天你去上海可能不再注意国际饭店,而整条长江到底有多少座长江大桥,再也算不得新闻。作为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把国民经济搞得如此翻天覆地,做对的事情就是改革开放。

  《中国青年》:尽管有今天的成就,您也提到中国的这部改革史尚未完成,您认为前进之路上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周其仁:人们常说中国的改革是渐进的。这是与前苏联的改革路径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前苏联和改革前的中国,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都是计划经济,就是把整个国民经济当一个超级国家公司来办,权力高度集中,信息不灵,经济活动的动力和活力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改革,特别是要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改革,靠价格、而不是靠行政官僚命令来配置资源。但是,在怎么改的问题上,苏联和中国的选择不同。

   叶利钦似乎认为既然要搞市场经济,那就从西方市场经济里请个高明的专家设计出一个改革路线图,照单改就是了。于是就有“500天激进改革计划”之类的故事发生。

   中国没有那样幼稚。西方的市场经济是多少年多少代社会经济法律关系演化的结果,即便有专家知道当今市场经济是怎样一回事,也并不一定知道那套经济究竟是如何来的,更不知道怎样从一个“超级国家公司”(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的办法就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哪里走不通了就东看看、西看看,摸索出一个解决方案,再来回做试验,直到解决问题。事后比较,多数人认为中国的渐进策略优于前苏联的激进策略。

   不过这也落下了一个问题。中国的渐进式先易后难,把好改的先改了,留下一些相当难啃的骨头。更麻烦的地方,是因为易改的改了,经济上收到了成效,人们对还要不要再改革攻坚,就不容易达成共识。毕竟改革前无古人,又不可避免要触动一些既得利益,“渐进”就变成渐渐不容易推进。诚如我在这本集子里梳理的,早期的改革开放都是逼出来的。譬如几亿种地的农民吃不饱饭,不改过不下去,所以包产到户。现在因为改革成功,再也难有类似当年那种逼的形式,结果就说改革的多,实际改得少。如果说什么是最大的障碍,我以为还是改革的动力问题。这样拖来拖去,渐进改革也可能留下很多“半拉子改革工程”,妨碍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