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心设计流程,细节决定成败在决战前,有一条新闻并不引人注目。
9月15日晚间,陈晓方不动声色的发了贝恩债转股的公告,而对完成时间的表述语焉不详,只是称“转换股份将于2010年9月22日发行”。
而决战后,联系起这条新闻,再回头看当初陈晓方为何将决战日期设定在9月28日,就另有一番滋味了:
从公告第二天,即9月16日至9月28日的12天内,这期间横跨两个周末外加一个中秋假日,股市运行日只有三天。而在此前的公告中,9月24日至9月28日,国美股票暂停办理过户,9月23日又是中秋节休息,所以9月22日,是这个月最后一天可以增持股票的机会。
但9月22日,正是债转股公告中的发行时间,即是说,如果要增持国美股票,必须要在这天之后才可以买。而香港联交所还有一规定,即使购入股票,也要过两天(9月24日)才可以交割登记。恰恰在9月22日(最后一个交易日)之后,再登记(其实也没法登记)的任何股票,都不会在9月28日的决战上起到作用了。
那么,这个增持的量有多少呢?是百分之二。当时黄光裕的股权为32%,如果再有这2%,即可达到34%,按照法律,黄光裕就足以“对抗”股东大会。不过,这还并不是最要命的。
要知道,黄光裕方面在决战中,未获得通过的4项动议,赞成和反对的比例差距仅为3%,而如果黄光裕能够再购入2%的股票(实际市场效果可以达到2.46%),再加上“投了我就不投你”的效果,如果这2%的股票,能够被黄光裕购入的话,决战结果可能就一举逆转了。
现在,你相信什么叫“细节决定成败”了吗?…[详细]
2.专业化作战 招招命中在宣传上,陈晓方面一再强调职业经理人、现代公司治理,给外界一种很规范、透明的形象,与黄家低调、神秘的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本来外界就对黄家不透明抱有戒心,这更增添了外界对其的担心。
对于资本市场,黄光裕动辄进行威胁:要么中断协议,要么收回300多家门店以及商标使用权。这种举动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噩梦,让人感觉黄一旦继续掌握控股权,可能会继续为所欲为而无法节制。
而陈晓握有资本市场爱听的故事,比如他们过去的救火经历证明了他们很棒,他们未来的战略规划显示了公司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前景。另外,以陈晓对海外机构投资者的熟悉,可以有着“门对门”的接触。
在金钱上,黄光裕一直在放烟雾弹,比如张大中出资支持、潮州老乡借用资金等等。但这些烟雾只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黄没有钱,需要靠别人的资助才能继续作战。
而陈晓干脆不加理会,直接把钱撒给那些企业高管,稳定了经营团队,让黄时代的老人“集体倒戈”。
还有一组数字或许能说明问题:
陈晓方共动用了三家公关公司,在危机公关中共支付了近2000万元的成本。而黄光裕方动用了超过两家公关公司,支付的成本大概在200万元左右。两方在控制舆论上的花销,差不多是10倍的差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