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轮收藏热铺天盖地,全国7000万收藏者急剧递增
文物收藏,能让人一夜暴富吗?
5月12日,中国嘉德2007春季拍卖会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开槌,首日成交总额超过2.21亿元人民币。其中,一件清雍正时期的绿地纷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拍出了2360多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据了解,黄金周前一个月,全国17场艺术品小拍纷纷露面;黄金周后两个月,全国48场大拍汹涌而来,甚至出现一天6场大拍同时进行的盛况。虽然有着持续火爆的股市和居高不下的房价,但艺术品市场依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历史上收藏热自北宋、晚明、康乾、民国时期,至今已是第五次。和菜市场大妈也对股市心动手痒一样,此次收藏热度之高,幅度之广,前所未有,大有“全民收藏”的劲头。与此同时,造假技术之高超也“日新月异”。对这股“全民收藏”的热乎劲儿,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为此,记者先后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世界十大中国文物收藏家”之一徐展堂和浸淫古玩收藏20多年的北京古玩界大腕、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副总编白明。他们一个是出手大方的收藏大家,一个是搜罗珍玩的民间大腕,但对这股热潮,两人一致地浇了冷水。他们不为浇灭收藏爱好者的兴致,只想为大家平添一份理智。
7000万收藏大军
所谓“盛世收宝”,近年来,艺术品收藏热带动了拍卖热,从2003年开始,艺术品投资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共有105家公司参与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举行拍卖专场689个,总成交额近150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拍卖总成交额25亿元人民币翻了六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拍宝”、“藏宝”队伍中来,进行艺术投资。据中国收藏家协会统计的数字,中国目前有7000万收藏家,而且每年仍以10%~20%的速度在发展。
与此同时,中华大地上也正掀起一股私人创办博物馆的热潮。各具特色的私人博物馆像高楼大厦一样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已有370多家私人博物馆和个人收藏室。收藏的物品来源已从陆地向海洋(如海洋动植物标本)和天空(如酸雨、陨石)发展;物品从“古玩”到“今玩”(如光盘、电脑)扩展。在山西平遥古城,城中的明清街已成为来平遥不可不观的一大景观。在这条长仅数百米的大街两边竟汇集了二三十家反映明清时期商贾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私人博物馆。
为什么收藏热一下子就起来了,是谁把它挑起来的?徐展堂回顾自己的收藏经历,认为收藏热的缘起,和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20多年前我想中国文物一定要涨价的,人有钱了,文物就会涨价。我们中国人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虽然现在沦落为第三世界国家了,但是它的文化还是受到世界尊敬的。古玩是文化的载体,随着经济发展,市场机制自然会把人们手里的闲钱调节到这里”。
同时,这和艺术品收藏的高回报率紧密相连,许多人在它身上寄托着一夜暴富的梦想。数字显示,近年来收藏艺术品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是26%。在艺术品拍卖中,陶瓷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2005年7月,一只元代青花瓷器大罐“鬼谷子下山”在伦敦拍出了近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在去年内地最贵的10件拍品中,瓷器就占有两席。其中一件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就拍卖出了5280万元,创造了内地瓷器拍卖最高价。即便在今年持续火爆的股市影响下,一件清代雍正香炉仍然拍出了2364.32万元的天价。
造假者的天堂
7000万收藏家,是一个什么概念?白明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就是把所有的古董打碎,一人一片也分不过来。就这么多东西,却那么多人买,于是,造假者投机取巧的机会就来了。古玩行收藏界有一句行话叫“打眼”,意思是上了当,用较高的价钱买了不值此价的藏品,或买了假货。它的反义词是“捡漏儿”。“捡漏儿”的概率极小,而“打眼”却是常事,不要说业余爱好者,即便专业人才,即便国宝大师,也是家常便饭。白明曾专门写了一本《打眼——古玩收藏的实话实说》,将自己败走麦城的故事一件件晒出来。
白明印象最深的一次“打眼”,是2000年他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却钻进了连环套。那时他的私人博物馆刚开张,一位名叫老康,自称“祖籍山西,曾是一户晋商,晚清时期落户北京,在南城一带开过金行”的“冒儿爷”(北京话,指看起来很憨厚的男人)找到他,说家里有一堂的红木椅子要出让。为确保万无一失,白明带着一位懂木器的朋友一起,去对方家里看看。一看椅子是真的,白明非常满意。但老康说,现在还卖不了,因为是一套,另外几件还在几个兄弟那里。结果,白明看上了椅子旁边的一个小柜子,凭着粗浅的木器知识,他认定是明代的“影子木”,硬是要老康卖给他。老康说那是祖宗留下的宝贝,贵着呢,白明最后一咬牙,花三万元买下了那个“影子木”。因为惦记着买那把椅子,白明时不时就要去老康家一趟,每次老康都会让他发现一些“好玩意”。白明依次从老康家买走了一件箱子、两把军刀,到最后还是没有买到那套椅子。后来经朋友一看,他买的这些东西都是“瞎活”(赝品),前前后后他一共搭进去四万来块。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文物鉴别也有了一些科技手段,但徐展堂和白明认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比如近年来出现的热释光鉴定,根据古玩辐射来推断年龄断真伪;还有成分分析,根据光谱来分析文物成分鉴别真伪。这两种方法刚出来的时候确实非常管用,但是过了几年,造假者就找到了对付的方法。真古玩因为时间久远,接受的宇宙辐射多,有的造假者就把赝品带到医院,做个透视,赝品的辐射就和古玩的辐射一样多了。至于成分分析,造假者了解了真品的成分,然后把那些成分掺到赝品里,就鉴别不出来了。
而即使国内各大知名拍卖行的拍卖品,也经常充斥着假货。徐展堂告诉记者,大的拍卖行会相对好一些,“有些拍卖行很离谱的,拿出去的东西大都是假的。中国的文物市场、文物鉴定很乱,有很多编个故事鱼目混珠、以假当真。有些文物假得很离谱的都拿出来拍卖。我觉得很遗憾”。他还认为,普通收藏者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各种美妙的说法,中国文物市场的混乱,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块政府很难管,还是要让市场来调节。你买到假东西了,受到教训了,以后就不会乱买”。
找专家先鉴别专家真伪
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到处挂着某某专家鉴定的招牌。以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为代表的收藏类电视节目,也总请来一帮专家免费鉴定、估值。是不是找到了专家,就可以高枕无忧?抱有这种想法的人,白明会给你泼一盆冷水:“专家评定值多少钱,你找专家买去。”
白明和很多专家打过交道,他说自己将会出版一本名为《片面之瓷》的图书,专门讲讲专家鉴定的事情。而最需要告诉收藏者的,就是现在的专家也不可信。他有一个朋友买一件古董,自己怕走眼,特地找到一位专家来鉴定,专家认定是真品。朋友于是花了近百万元买下,还付给专家价格不菲的鉴定费。最后多次到别的地方鉴定,认定这是赝品。但卖主已经溜之大吉。朋友一怒之下把专家告上了法庭。最后法院裁定专家无罪。“鉴定这东西,完全就是凭个人感觉,专家个人认定这个是真的。你有什么办法?现在也没有相关法律来规范这个,也不好规范。”
“现在的专家多如牛毛,我前几年认识的一些人,那时候也就讲讲课,讲讲文物知识,这几年都变成专家了,什么某某协会专家,某某博物馆专家。你去潘家园古玩市场看看,周围贴满了这专家那专家的鉴定广告。”
白明说,现在买古玩要鉴别真伪,找专家也要鉴别专家的真伪,因为专家的水平良莠不齐。“就像电视上的文物鉴定节目一样,专家鉴定那些文物值多少钱,不能算数,到时候还是要看物品的实际情况,那上面的专家鉴定也只能是做个参考。曾经有个人给我说他的东西在电视上被专家评定值多少钱,我告诉他,那你找专家买去。何况,即便是专家、大师,几乎都会有“打眼”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不肯说罢了,怕现眼呗。还有人不甘心,再接着忽悠别人,把它卖出去。”
■访谈
做一个纯粹的收藏家
文物价格很多不实
记者:为什么造假这么猖獗,价格又升得离谱,还是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骛?
徐展堂:有人买就说明它正常。不过,也不要以为价格升了很多,现在很不正常的一个现象是内地文物价格比香港文物价格不实很多。内地市场可以说它比较活跃,也可以说它比较冲动。在香港,如果举手拍卖之后都会来提货的,内地很多拍了以后就不提了,这样那个价格就变成了虚构的数字。
白明:这叫中了邪。玩收藏的,都希望收到一个好东西,一个整东西,什么元青花,什么明三代清三代,都想收。但我们收藏了20来年,一年能见到一两件真品就不错了。艺术真品就这么一点点,其实根本没有机会“捡漏儿”了。而“打眼”的事情,倒是每分钟都在发生。多少年来,古玩市场里元青花的赝品充斥,稍不留神就让人打眼,但有人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什么?让人打眼的恐怕不仅是那些制作高超的仿真赝品,还有购买者的“心魔”在暗中作祟。
不要想着靠文物来赚钱
记者:收藏艺术品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则是26%。这么大的升值空间,难道就没有机会暴富吗?
白明:古玩确实是在升值,但它的升值空间根本不是我们所想象的。收藏其实是小众的,如果全民收藏的话,那90%的人肯定要买假的,因为根本没有那么多真的。我们在行里都知道,有数的几件好东西,就是在拍卖会上传来传去,一年比一年疯涨。最珍贵的文玩一定是在那些大企业家手里流传,小老百姓根本甭想,买不起。我再收藏,你让我收官窑、让我收五大民窑,打死我也收不来呀。我没那么多钱,就是这么简单。您瞧我,花十块钱买块民窑的青花瓷片,能乐好几年,比花十万块钱买件赝品合算多了。
徐展堂:如果想靠买文物来出名,或者作为一个投资手段的,本身就有问题了,动机不纯正。没有通过学习和研究,光听人家怎么宣传,那你就会判断不准确,不但不会赚,还会亏本。我觉得不要想着靠文物来赚钱,要先从你本业来赚钱,然后找些有信誉有名气的大的古董店来买,做一个纯粹的收藏家。
记者:那有没有机会在古玩市场“捡漏儿”呢?
白明:我听过这样的故事,说某个人买了明代的一个大柜子,打开柜子之后里面还放了一个瓶子,那个瓶子据说是明代的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那么这两样东西合在一起,他发了,用很少的钱买了这么一个“漏儿”。有人问,像这样的一个“漏儿”得值多少钱。我说,这就没法用钱来算了,反正让他们家所有人天天早点都吃鱼翅捞饭,吃一碗倒一碗,估计过三辈子也吃不完,这就叫“漏儿”。但这个“漏儿”,有点儿像天方夜谭。
常识比专业更重要
记者:文物市场、文物鉴定的混乱,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徐展堂:现在还不到那个时候,还会乱一段时间。以后也许会好点,比方说如果是欧洲卖假东西,是会被通告或者抓去坐牢的。他们的拍卖行卖假东西,购买者可以索赔。但是,我觉得目前国内不正之风很厉害。可以这么讲,有钱人,对收藏的目的和方式认识不足,把原本很清雅的收藏商业化、人际化了。我现在很少去各大拍卖行买东西了,一是因为相当的东西我都有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价钱,比方说一样东西,过去一百万就可以买到,现在变成两千万了。
白明:目前没有很好的办法。只能说,我们在逛文物市场的时候,一定要带着平和的心态,如果一定要和市场去对话,就用知识对话。古玩是千万分之一的遗存,在历史的长河里,损坏了一件,就永远不存在了,它和我们的收藏热应当是成反比的,你其实根本没有机会捡漏儿。我刚开始收藏陶瓷时,有一次我去北京潘家园“逛摊”,当时有一个摊上摆着一个碗,中间有一个裂缝,摊主告诉我这是大明宣德年间的一个大碗,青花大碗,当时要价也不贵,三千来块钱。我当时就特别激动,动心了想买。我就拨电话给一个朋友,他是个行家,当时比我懂的多。我打电话告诉他,在潘家园市场看到一个碗,是个宣德的碗……结果他特别不耐烦地对我说,多少万人在那潘家园走,就你一个人是聪明的吧。明白了这个常识,某种程度上比从“专业”上如何鉴别文物更为重要。
收藏是“不冤不乐”
记者:作为老百姓,应该怎么对待收藏呢?
徐展堂:要有闲钱才去买一个。收藏是在自己一种很宽松的环境下去做的。
白明:有人问我对潘家园怎么看,我说潘家园99%都是假东西,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看你是抱着什么心态去的,你拿它当逛一趟公园,转一转,买点儿东西,感受一下那种过程。就是上当受骗了,也不过是仨瓜俩枣,花不了多少钱。但你说拿了一书包钱,到潘家园准备发财去,那我就劝你别去了,。
曾经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满头白发,拄着拐杖,让儿子带着来找我,让我帮忙看看。老太太买菜的时候在菜贩子鼓动之下花80块钱买了一个石头碗———那肯定是假的,但是老太太很高兴,说半夜醒了都想把它拿在手里摸一摸,拿起这个碗就是越看越爱,为这个碗她已经高兴一个月了。我就小声地跟她儿子说,千万别告诉她是真是假,她能为这个碗高兴是好事。花百八十块钱买假,乐没乐?乐了,就当我做了回足浴,看了场电影,请人吃顿饭,完了。这种心态就是“不冤不乐”。
文物不是股票一样的商品
记者:以前收藏的乐趣,讲究的是“将古人之物据为己有”。作为大收藏家,你觉得收藏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徐展堂:是尊重文化,不要把它当作商品来看待。比如元朝有那个大鱼缸,上面绘鱼,就要研究这种东西的发展。
白明:古玩跟股票不一样,古玩是一根杠杆,一定要你在收藏的过程中想方设法了解这个东西背后的故事和它的背景、历史,通过这个物,把文化素质提高了。我觉得文物热的意义在此,并不是都买东西去。同样一个碗,80年代初期买的,到现在为止20年时间,它翻了数万倍,这是事实啊!一个碗几百块钱买的,官窑到现在卖几十万,这也是事实!但我们要看到这些事实背后是什么?是我们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经典的那部分在闪光。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它的文化,是它背后的历史。
■被访者简介
徐展堂: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北海集团董事局主席,人称“荟集中国文物最快、数量最惊人”的收藏家,也是全球五大收藏家中唯一的华人。20年来,他以香港为主阵地,同时转战欧美、日本、东南亚,到处搜寻、收购中国古瓷器,兼顾其它中国古文物,至今已收集了五千余件(其中有许多是孤品)。其中,有上起新石器时期的陶皿,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秦汉的陶俑,隋唐的三彩,下至宋、元、明、清的彩釉、青花瓷。据行家估计,其总值约1亿美元。
全球许多地方分布着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展示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中有香港徐氏艺术馆、香港区域市政局文化博物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香港大学——徐展堂楼、英国维多利亚艾伯特博物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澳洲国家艺术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徐展堂中国艺术馆、上海博物馆——徐展堂陶瓷馆、南京博物院——徐展堂明清瓷器馆。
白明:
“大宅门”出来的标准北京大爷,说话脆亮,办事爽快,小平头永远刮得精精神神,藏青对襟褂子翻着雪白的袖口。他的正职,是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而另一个更响亮的头衔,是民营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他的博物馆里,日常展出的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的珍贵古陶瓷有1200多件,而馆藏已达到5万件左右。唐宋以来各大官窑、民窑的标本,都能在这觅到踪影,特别是宋汝窑瓷标本极为丰富。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亲手触摸历史的印迹,触摸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炉火的余温,还可以听白明在讲座上如何将冷僻枯燥没有生气的专业知识和古玩旧物讲得活色声香。
“我用顶礼膜拜的姿势把那些碎片拾起来,就是为了让人看到,我是在用一种怎么样的姿态来对待我们的文化。我把陶瓷标本看成文化基因,而我收藏的意义就在于不使这个基因链在历史的传承中断绝。”白明说。(记者 蒲荔子 实习生 吴培锋)
图:
元代青花瓷器大罐“鬼谷子下山”在伦敦拍出了近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
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亚洲最大拍卖会上,以1亿5千万港元的天价成交,创下清瓷在国际拍卖史上最高记录。
民间的私人博物馆也像模像样,似乎成为一种收藏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