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艺术、评论
历史难以忘怀 文化精神永存
外联局 2012-08-27 14:04:2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金色记忆——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记录》:赵少华主编;作家出版社出版。


《金色记忆》一书中收录的照片:小泽征尔与吴祖强(右)、指挥家韩中杰(左)的合影。

  《金色记忆——新中国早期文化交流口述记录》一书近日出版,这既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鲜活档案,也是对外文化工作者珍贵的历史教材。再一次重温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文化交流的峥嵘岁月和不平凡历史,老一辈艺术家和对外文化工作者可歌可泣的故事、感人至深的经历令我心潮起伏。

  丹心一片 唯系祖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严峻,为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扩大中国的影响,根据党中央制定的“文化先行,外交殿后”的方针,中国艺术代表团踏上欧、亚、非、拉美各国,并受到空前欢迎,成为新中国外交的“文化大使”。1951年,中国青年文工团访问奥地利,中国杂技团、歌舞团、戏剧团等艺术团体遍访北欧、西欧各国,引起轰动。1951年至1952年,我国同印度、缅甸互换文化代表团。1956年,埃及率先与中国建交并签订文化协定,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首次访问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及沿途各国。同年中国艺术团首访南美四国,随后,拉美文化界知名人士及艺术团体相继访华。1965年10月,中法两国政府签订了文化交流计划,成为我国与西欧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文化交流计划。在那段岁月里,中国艺术家和对外文化工作者的青春朝气、精彩表演赢得了各国人民对新中国的好感。如火如荼的文化交流迅速点燃了世界对中国的热情,推动了中国与各国的友好交往,新中国外交大门渐次打开。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交流舞台面对的并非都是掌声和鲜花,挫折、危险也随时出现。但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艺术家们没有畏惧、退缩,他们一次次勇敢地冲破政治制度的隔阂、壁垒和敌对势力的封锁,文化交流之路也越走越宽,越走越长。

  无限深情 寄寓于民

  艺术属于人民,艺术也深深扎根于人民、服务人民。在党的“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针指引下,宣传民族、民间、群众的文化艺术成为早期对外文化交流的首要任务。1949年7月中国青年文工团赴匈牙利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期间,民族舞蹈《大秧歌》、《腰鼓舞》即获得特别奖的荣誉。1955年中国古典艺术团由华沙赴北欧,在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冰岛进行为期4个月的访问演出,在所经各地引起轰动。每次出访,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中国的民族艺术和历史文化,演员们常常一演几个月,转战许多城市,甚至深入工厂、乡村、学校演出。

  这一时期,作家、画家、翻译家等也踊跃走到对外交流的前线,其中不乏茅盾、老舍、丁玲等诸多文学大家的身影,他们以对新中国的满腔热忱,或倾力将文学作品翻译到海外,或敏锐地将外国优秀作品介绍到国内,或致力于友好交往,帮助外国作家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龙须沟》等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被译介到世界文坛,有的还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受到各国人民的热情欢迎。

  交流互鉴 永无止境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文化建设任务艰巨,学习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成为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使命。从1949年到1959年,我国代表团参加了在匈牙利、东德、波兰、罗马利亚、苏联、芬兰举行的第二至第七届世界联欢节活动,每一次都顺道到各国巡演、考察和访问。音乐厅、歌剧院、美术馆……许多重要艺术场所都留下了中国对外文化工作者的足迹,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丰富营养。1952年和1954年,苏联两次派艺术代表团访华,更是将中苏文化交流推向高潮。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下,我国成功引进芭蕾舞、交响乐、歌剧、油画等西方古典艺术,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培养了大批优秀文艺人才。特别是,伴随着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快的步伐,中央歌舞团、东方歌舞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实验歌剧院、北京舞蹈学校等一批重要文艺院校陆续建立,成为文艺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的摇篮。

  1958年在苏联莫斯科音乐剧院芭蕾舞专家的帮助下,北京舞蹈学校的《天鹅湖》首次公演,“奥杰塔”完美的动作、优雅的舞姿赢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国自此有了自己的“白天鹅”。正是一批批的文艺工作者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孜孜追求,推动中国文化对历史的传承,对外来的借鉴,对古典的创新,对当代的发展,从而奠定了新中国文艺大厦的基础。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及民族舞剧《鱼美人》、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弦乐合奏《二泉映月》等艺术作品飞越五洲四洋,家喻户晓。王昆、白淑湘、郭淑珍、吴祖强、郑小瑛、鲍蕙荞等一大批中国艺术家迅速成长,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早期的文化交流为新中国文化起步和建设开拓了国际化的视野,吸收了先进的思想经验,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文化事业开始迈越一座座高峰。

  推动和平 遍传友谊

  艺术家是文化的使者,更是和平的使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特殊环境下,文化交流与政治活动关系非常紧密,文艺工作者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每次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中国艺术团都成为爱国主义的宣传团——充分表现翻身做主人的幸福感和新社会的青春朝气,宣传新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国际主义的友谊团——广泛争取各国青年朋友,共同为保卫和平、反对侵略、加强团结、促进友谊凝聚力量。

  1956年中国京剧团赴日本访问,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代表团遍访东京、大阪、神户等重要城市,沿途到处响彻“北京—东京”的友好呼声。代表团回国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高度称赞“艺术打开了日本人民的心扉,搭起了中日人民友好的新桥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中国早期的文化交流,为我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时代在变,中国文化的精神未变。穿越历史的时空,60多年来,老一辈对外文化工作者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献身使命、崇尚和平的宝贵精神一直深深地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脚步也一刻没有停止。今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为我们带来了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相信中国文化之花将会在世界的百花园中绽放得更加绚丽、更加灿烂!

(作者为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