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艺术的空前火爆,已经不用太多的描述了,这几乎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2006年,苏富比和佳士得这两家国际最大拍卖行对于亚洲当代艺术品的出手价值就高达1.9亿美元,而60%以上的作品都来自中国。
只是,这种火爆的场面或许令人担忧。1991年世界艺术市场崩盘的事情可能已经被人们忘却,就连一些很专业的业内收藏人士也非常的乐观,他们认为艺术交易只会越来越火热,并且这已经变成一种非常昂贵的生活装饰品。似乎神话的市场让所有的人都变得虚幻起来,忘记了美丽的事情背后总会有危险性。
当市场的欢乐感染了绝大多数投身艺术的人时,让我们不合时宜地揭开这些“危险”吧。
十九世纪法国大诗人波德莱尔曾说,“形象,是我最初强烈的爱好”。而为形象而存在的艺术家如今生活的暴富是不争的事实,而那个坚定的形象已经化为他们所需要的奢华生活和名牌。
早有人说中国的艺术圈就是江湖,不会产生什么时代的精英,他们中也不会产生真正的个人。对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他们为了文化幻觉而斗争,而现在却被这个美丽的市场沦为为了价格而斗争的现状。艺术不再是波德莱尔的形象,而成为坚实的产品。
十几年前,集中在北京圆明园的艺术家们,挨饿受冻,经常被一脚踢开门的派出所警察拉去问话,当时他们就是到处游荡,无事生非,也不用做什么艺术,就是坚持那样的生活,就是对权力的对抗,就可以写入历史。而今天的市场消磨了所有的对抗性,艺术家不能再使用那种初级的对抗权力、对抗政治的简单模式,他们需要成为真正的个人,成为一些智慧者,但是大多数艺术家还是处在手工阶段,他们懒于思考问题,也很难于割舍奢靡的生活,这个时候他们就是市场的牺牲品。而艺术家有时也颇受伤害:昨天刚被收藏家买去的作品,转而就上了拍卖,或者是艺术博览会,艺术家为此大加指责的时候,收藏家或者叫行家的人会平静的说,你疯了,你真把自己的东西当成艺术品了,你以为谁会真正喜欢你们的作品。
所有“病态”的真正原因,是我们完全步入了一个市场的消费时代,是获利在驱使人们长期进行更多投资,并非只为成果而规划。当有财富的人没有更多工具可以投资的时候,艺术因此成为了资产,他们也逐渐意识到其他国家的财富阶层如何花钱,而此刻中国社会的艺术家又可以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目前活跃在艺术市场投资领域的人都是为了短期获利而进入,真正的中国本土几乎没有什么人称得上是收藏家,都是行家和炒家。他们为了短期效应操纵着艺术市场,当然,全世界的资金也瞄准中国市场,因为对比国际艺术家价格,目前来说中国还有空间,所以,我们会继续看到市场繁荣热闹的景象,继续看到更多的艺术家暴富,而行家就更甚。
这些行家们把艺术品当股票一样炒,艺术家如果难于抵挡这个市场的浸染,他们很快就会消逝在市场中。而目前清醒的艺术家并没有几个。或许作品被拍出天价的刘小东是一个,他知道自己被当成标杆之后很气愤地说,这个作品不值那么多钱,我们成了别人赚钱的工具。
艺术家艾未未曾经说过,中国的收藏家和画廊业负责人都非常初级和业余,以前都是开发廊的,现在改开画廊。既不熟悉市场经验,对艺术史的知识更加谈不上,就是以为可以赚钱,立刻下手。的确,现在很多画廊主的前身都是做其他经营的,门槛低的时候纷纷涌进来,很多人都没有研究过现代派作品,就开始直接进入当代艺术。画廊凭着混乱盲目圈钱圈地,没有经过任何研究,把很多刚毕业的学生纳入麾下,定金就先给10万元。
拍卖行也是艺术市场催生的利益集团,虽然处于二线地位,但是现在纷纷跳入一线,他们主动跟资产者、画廊和艺术家勾结起来,共同炒作市场。两三年间作品价格翻几倍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参与拍卖的大多数都是行家,真正的收藏家不会卷入这个有病和疯狂的市场中,现在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买单。所以,对好的艺术家来说,价格不是唯一的,有些艺术家是被历史的舞台强拉上来的,他们并不愿意就这样亮相,张晓刚得知自己的作品被拍到1500多万元时,他说这个市场已经疯了。
或许我们曾经太热爱艺术,而不愿意承认艺术是商品。或许,已经去世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亚洲观察员强纳森的话是一种客观的评价:“艺术市场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大环境。中国的艺术市场也像中国城市建设一样,成长很快,结构上问题很多,基础不足。95%的艺术市场是短期行为。因为推动的力量显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喜爱,许多是投机或赶时髦。当然这也许并不是坏事,市场发展可能必须经历这个过程。先要有一个市场出现,慢慢才会培养出真正的藏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