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题为“跋涉者”的方增先艺术回顾展,明天起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百余件水墨画、素描、速写作品,记述了先生五十余年的丹青生涯;同时通过文献、录像及大型画册等,真实、客观地展示了一个怀有艺术使命感和热忱的人物画家,如何探索一条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大开大阖的艺术之路。
新国画:引领国画革新
方增先是极有慧根且能顿悟的艺术家,他每次画风的转折、追求,都建筑在对艺术本体的基石上。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代表作《粒粒皆辛苦》和《说红书》等轰动画坛,被称为“新国画”。这些作品使他当仁不让地成为浙派人物画的奠基者和领军人物。
方增先毫无忌讳地说,他也有过一段短暂的“唯美期”。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海外各种思潮、艺术风格一下子涌进国门,他不得不思考如何摆脱已有成就的羁绊,使人物画更“中国化”。他画的中国历代墨客骚人———老子、文种、孟浩然、杜甫、苏东坡……或仰天长啸,或坐而论道,或徘徊山林,强调造型古拙苍劲而富于力量感。他说:“这批人物画已经完全摆脱了写实主义的影响,是意想中的文人形象而非外形酷似的写实之象。”但过于技术化的倾向也遏制了画家丰富情感的宣泄,他决心探索更为自由广阔的艺术境界。
积墨法:新的“心象时期”
1983年,他去了青海藏族地区,被大草原上藏民的粗犷和磐石般的身躯所震撼,这种异样的感情被移入笔墨之中。1986年创作的《母亲》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母亲向远方眺望,眼中却流露出一份焦虑的神情,像大山般厚重沉稳。这幅画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首届齐白石奖和上海文学艺术成果奖。
他又开始将目光回到身边的生活,运用大块积墨的方法表现人物群像,登上了人物画的新高度。他说:“盖画者,虽形物而心神注之,而后成象也。故画者,心象也。因此,每作一次画,都是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对事物的感受和对感情、思想的表达。”2004年,方增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成就奖”,这个艺术界最高荣誉是对先生艺术一生的最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