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作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不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而且还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收藏重镇,一度被收藏界美誉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收藏第三城”。不过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最近几年,成都的收藏市场发展相当滞后,市场现状极不乐观,与其它省市的差距已经变得越来越大,“收藏第三城”的地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的质疑。
拍卖市场持续低迷
一位资深藏家认为:“收藏市场的兴衰与否,往往是通过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活跃程度所反映出来。也就是说,艺术品拍卖市场越活跃,收藏市场也就越繁荣。”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年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总额接近150亿元,其中北京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约为81亿元,占据了整个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近70%的份额。“所以,目前北京是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的中心城市,其艺术品市场的的繁荣程度遥遥领先其它城市。”
据记者了解,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成都艺术品拍卖市场也曾经处于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前列。在当时,四川翰雅文化珍品拍卖行作为改革开放后我省成立的最早的拍卖行之一,率先在西部地区举起了艺术品拍卖这一面大旗,并多次成功举办了各类大中型艺术品拍卖会,使得成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很快在全国及境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正是如此,在当时四川翰雅文化珍品拍卖行还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综合文物拍卖试点单位之一。
然而,最近几年,在全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持续火爆的时候,成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却显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不仅艺术品拍卖会越来越少,而且成交情况也极不理想,甚至有人感到了成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倒退现象。据业内人士介绍,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因为成都拍卖公司在拍卖前期宣传工作不够深入,造成拍品征集困难、特别是高档次拍品很难出现在拍卖会上,很难对有实力的买家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其次因拍卖公司整体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即使是有了高档次的拍品,也会因没有实力的藏家现场竞价而出现流拍现象。因此,“长期以来,成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给人的感觉是拍品质量普遍偏低,拍卖会规模小,其拍卖市场持续低迷也就在情理之中。”一位资深藏家如是说。
据四川省拍卖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省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仅为9481万元,还不到全国1%的份额。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成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还不尽如人意,正处于培育阶段。“实际上,在西南地区,目前云南、重庆两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活跃程度,已经超过了成都。如2006年云南典藏拍卖公司举行的2006年秋季拍卖会,其成交额已经突破了1亿元大关。然而成都每次举行的艺术品拍卖会,其成交额最多也不过几百万元,因此,称成都为‘收藏第三城’,显然没有说服力。”成都某画廊负责人杨先生介绍说。
藏家实力明显不够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约有7000多万人从事各类收藏,其中,深藏在成都的收藏大军就有将近100万。“这一数字在全国来讲都是靠前的,但一个收藏市场的繁荣程度,并不是以收藏队伍的庞大为标准的,而是以收藏投资者的经济实力以及当地藏品的丰富程度来决定的。因为,只要有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收藏家参与收藏,他们就可以把很多古玩珍品、精品收藏下来,以此来丰富当地的藏品、提高古玩艺术品的档次,以达到增强当地收藏市场吸引力的目的,从而带动收藏市场的发展。”资深文物鉴定家潘保清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最近10多年时间,成都的收藏市场得到快速发展,收藏种类也是无奇不有,五花八门,达数千个品种。无论是书画、瓷器、玉器、青铜器,还是邮票、火花等都只要你觉得可以收藏,在古玩市场上都可以淘得。由于收藏品种类丰富了,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收藏投资者,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对收藏产生了极高的热情。但是,在这些收藏投资者中,绝大多数仅仅是收藏爱好者,他们因为实力有限,收藏的古玩艺术品几乎都是一些“大路货”。按业内人士的说法,这些藏品还没有资格上艺术品拍卖会。
另外,最近几年,成都的收藏市场与其它省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实力的藏家参与收藏。事实上,由于外地强大的购买力,多年来成都的收藏精品只出不进,很多有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收藏品大量流出到省外去,市场上的藏品资源日益枯竭,目前成都的收藏市场上几乎到了“无货可买”的尴尬现状。一位资深玩家说:“在成都,无论拍卖会,还是古玩市场以及民间搜罗都已很难觅得好东西。我以收藏瓷器为主,近10年时间,根本没有看到一件清三代的官窑瓷器。”
除此之外,成都收藏家的实力不够还体现在各大艺术品拍卖会上。“在去年,我们公司春秋两季艺术品拍卖会都把成都作为预展城市,本以为在‘收藏第三城’进行预展可以吸引大量的实力藏家参加拍卖会,结果在拍卖正式举行的时候,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一个有实力的四川收藏家到现场竞价,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定位成都的收藏市场,所以,今年春季拍卖会上,我们就没有再把成都作为预展城市。”北京一家拍卖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古玩市场缺乏特色
据了解,目前送仙桥古玩艺术城和成都文物古玩市场是成都最大的两个古玩市场,因各具特色而在全国也有相当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成都还在金沙遗址、文殊院、东大街等地打造一定规模的古玩市场。不过业内人士却认为,从目前来看,虽然成都的东南西北都有了一定的规模的古玩市场,但专业化程度都不高,古玩市场明显缺乏自己独有的特色。
据了解,营业面积逾2万平方米的送仙桥古玩艺术城,聚集的古玩商户超过1000户(包括浣花溪沿岸的300余户在内)。据业内人士介绍,单就经营规模而言,送仙桥古玩艺术城的确位列西部第一。不过,送仙桥古玩艺术城给人的印象是,这里超过一半的店铺经营着旅游工艺品。此外,大约有35%的店铺为经营现当代书画的画廊,它们多集中于古玩城的二楼,数量近400家。这些店名为画廊,实则为画店、画坊。绝大部分为美院学生或画工所开,现场作业、销售。画廊销售的书画作品也绝大多数只能作为装饰、礼品之用,没有多少收藏价值。而真正意义上的古董店大约有七八十户,仅占一成比例。所以,送仙桥古玩艺术城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古玩市场。
同样,与送仙桥古玩城相隔不远的成都文物古玩市场,也只有每周三、周日的“赶场”才热闹,除这两天之外,其余时间最多只有一半的铺面开门营业。而最近一两年打造的其它古玩市场,更是因为开发商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是古玩市场的实质内容偏离收藏,或者是本身的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目前的经营状况也并不理想。
拍卖市场持续低迷
一位资深藏家认为:“收藏市场的兴衰与否,往往是通过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活跃程度所反映出来。也就是说,艺术品拍卖市场越活跃,收藏市场也就越繁荣。”据有关资料统计,2006年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总额接近150亿元,其中北京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约为81亿元,占据了整个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近70%的份额。“所以,目前北京是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的中心城市,其艺术品市场的的繁荣程度遥遥领先其它城市。”
据记者了解,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成都艺术品拍卖市场也曾经处于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前列。在当时,四川翰雅文化珍品拍卖行作为改革开放后我省成立的最早的拍卖行之一,率先在西部地区举起了艺术品拍卖这一面大旗,并多次成功举办了各类大中型艺术品拍卖会,使得成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很快在全国及境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正是如此,在当时四川翰雅文化珍品拍卖行还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综合文物拍卖试点单位之一。
然而,最近几年,在全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持续火爆的时候,成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却显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不仅艺术品拍卖会越来越少,而且成交情况也极不理想,甚至有人感到了成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倒退现象。据业内人士介绍,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因为成都拍卖公司在拍卖前期宣传工作不够深入,造成拍品征集困难、特别是高档次拍品很难出现在拍卖会上,很难对有实力的买家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其次因拍卖公司整体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即使是有了高档次的拍品,也会因没有实力的藏家现场竞价而出现流拍现象。因此,“长期以来,成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给人的感觉是拍品质量普遍偏低,拍卖会规模小,其拍卖市场持续低迷也就在情理之中。”一位资深藏家如是说。
据四川省拍卖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省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仅为9481万元,还不到全国1%的份额。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成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还不尽如人意,正处于培育阶段。“实际上,在西南地区,目前云南、重庆两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活跃程度,已经超过了成都。如2006年云南典藏拍卖公司举行的2006年秋季拍卖会,其成交额已经突破了1亿元大关。然而成都每次举行的艺术品拍卖会,其成交额最多也不过几百万元,因此,称成都为‘收藏第三城’,显然没有说服力。”成都某画廊负责人杨先生介绍说。
藏家实力明显不够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约有7000多万人从事各类收藏,其中,深藏在成都的收藏大军就有将近100万。“这一数字在全国来讲都是靠前的,但一个收藏市场的繁荣程度,并不是以收藏队伍的庞大为标准的,而是以收藏投资者的经济实力以及当地藏品的丰富程度来决定的。因为,只要有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收藏家参与收藏,他们就可以把很多古玩珍品、精品收藏下来,以此来丰富当地的藏品、提高古玩艺术品的档次,以达到增强当地收藏市场吸引力的目的,从而带动收藏市场的发展。”资深文物鉴定家潘保清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最近10多年时间,成都的收藏市场得到快速发展,收藏种类也是无奇不有,五花八门,达数千个品种。无论是书画、瓷器、玉器、青铜器,还是邮票、火花等都只要你觉得可以收藏,在古玩市场上都可以淘得。由于收藏品种类丰富了,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收藏投资者,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对收藏产生了极高的热情。但是,在这些收藏投资者中,绝大多数仅仅是收藏爱好者,他们因为实力有限,收藏的古玩艺术品几乎都是一些“大路货”。按业内人士的说法,这些藏品还没有资格上艺术品拍卖会。
另外,最近几年,成都的收藏市场与其它省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实力的藏家参与收藏。事实上,由于外地强大的购买力,多年来成都的收藏精品只出不进,很多有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收藏品大量流出到省外去,市场上的藏品资源日益枯竭,目前成都的收藏市场上几乎到了“无货可买”的尴尬现状。一位资深玩家说:“在成都,无论拍卖会,还是古玩市场以及民间搜罗都已很难觅得好东西。我以收藏瓷器为主,近10年时间,根本没有看到一件清三代的官窑瓷器。”
除此之外,成都收藏家的实力不够还体现在各大艺术品拍卖会上。“在去年,我们公司春秋两季艺术品拍卖会都把成都作为预展城市,本以为在‘收藏第三城’进行预展可以吸引大量的实力藏家参加拍卖会,结果在拍卖正式举行的时候,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一个有实力的四川收藏家到现场竞价,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定位成都的收藏市场,所以,今年春季拍卖会上,我们就没有再把成都作为预展城市。”北京一家拍卖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古玩市场缺乏特色
据了解,目前送仙桥古玩艺术城和成都文物古玩市场是成都最大的两个古玩市场,因各具特色而在全国也有相当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成都还在金沙遗址、文殊院、东大街等地打造一定规模的古玩市场。不过业内人士却认为,从目前来看,虽然成都的东南西北都有了一定的规模的古玩市场,但专业化程度都不高,古玩市场明显缺乏自己独有的特色。
据了解,营业面积逾2万平方米的送仙桥古玩艺术城,聚集的古玩商户超过1000户(包括浣花溪沿岸的300余户在内)。据业内人士介绍,单就经营规模而言,送仙桥古玩艺术城的确位列西部第一。不过,送仙桥古玩艺术城给人的印象是,这里超过一半的店铺经营着旅游工艺品。此外,大约有35%的店铺为经营现当代书画的画廊,它们多集中于古玩城的二楼,数量近400家。这些店名为画廊,实则为画店、画坊。绝大部分为美院学生或画工所开,现场作业、销售。画廊销售的书画作品也绝大多数只能作为装饰、礼品之用,没有多少收藏价值。而真正意义上的古董店大约有七八十户,仅占一成比例。所以,送仙桥古玩艺术城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古玩市场。
同样,与送仙桥古玩城相隔不远的成都文物古玩市场,也只有每周三、周日的“赶场”才热闹,除这两天之外,其余时间最多只有一半的铺面开门营业。而最近一两年打造的其它古玩市场,更是因为开发商宣传力度不够,或者是古玩市场的实质内容偏离收藏,或者是本身的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目前的经营状况也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