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画简单地说就是以水调和颜料在纸上作画,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颜料的可溶性和水与纸的渗融效果,运用干、湿、粗、细等不同笔法,产生湿润、轻快、高雅、富于透明感的艺术效果。
■水彩画渐受市场关注
不久前结束的上海崇源大型艺术品拍卖会,推出了“中国名家水彩画”专场,收集了60位国内著名水彩画家的80件水彩画拍品(含组画)。推出了诸如吴作人、李咏森、谢之光、陶冷月、李剑晨等老一辈优秀水彩画家作品,还包括吴冠中、杭时鸣、徐芒耀、杜咏樵、陈培荣等名家精品作品,吸引了不少买家关注的目光。最终取得了148万余元的成交额和65%的成交率,全场最高价桂冠被陶冷月创作于1931年的《风景》以17.6万元摘得,另外王师子早年创作的描绘江浙水乡风光的《水彩组画》也拍得10.45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虽然百余万的总成交额可能不如单件高端油画或者国画高,但这一并不足以震撼人心的拍卖结果,默默地暗示着国内水彩画拍卖跨上了新台阶。
水彩画在中国历经风雨近百年,从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图画院走到现在,艺术地位不断提高,从一个点缀性的小画种变成了堪与油画、国画并驾齐驱的大类,尤其是1984年全国美展单设水彩展区后的几年间,水彩画创作在题材、形式、手法、风格等方面皆有跨越式进步,到第九届全国美展时共展出水彩画501幅之多,与中国画、油画数量相当,被评为金奖、银奖、
铜奖和优秀奖作品57幅之多,总体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这对于曾久为“丑小鸭”的水彩画来说,变化无疑是翻天覆地的。
即使这样,水彩画仍不能与国画、油画平等分享当前分外火爆的艺术市场蛋糕,仍被冷漠地遗落在收藏拍卖界的阴暗角落里,直到2006年春拍开始才渐受关注。香港苏富比、佳士得和大陆的瀚海、诚轩、嘉泰、西泠等10家拍卖公司共上拍水彩作品56件,其中成交45件,成交率为80%,算是2003年国内艺术市场活跃以来水彩作品拍卖的大成果。
与近年开始持续疲软的国画市场有着鲜明对比的是,油画尤其是当代油画市场的火爆。随着中国油画(或称“华人西画”)在艺术品拍卖中的分量逐渐加重,不少拍卖行开始关注相关画种的开发,其中水彩即是不容忽视的一类。
■老一辈名家仍是焦点
从拍品结构和成交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当下水彩画拍卖、投资焦点仍在老一辈名家身上,他们的代表性精品更是抢手。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在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倡导下,新型高等美术学校相继成立,并吸取留外回国的年轻艺术家执教,为水彩艺术在中国的扩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时有名的美术学校皆培育出了优秀的水彩艺术家,如上海美专培养出的陈秋草、潘思同;国立北平艺术美专(现中央美术学院)培养出的后留学英国专攻水彩画的李剑晨;苏州美专培养出的李泳森、钱延康;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培养出的萧淑芳、戴泽;国立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培养出的吴冠中、杨云龙等,都是中国现当代水彩艺术的中坚力量。
这些老一辈水彩艺术家大多接受过严格的创作训练,具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思维,在技法、境界等方面都孜孜以求,造诣颇深。他们的水彩作品不仅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往往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史料价值。再加之一些老艺术家已离世,其不可再生的艺术珍品价值必将进一步凸显,相比国画、油画作品的昂贵身价,定将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当代画家潜力可挖
除了老一辈水彩名家,活跃于当代水彩画坛的名家之作也是收藏投资的“潜力股”。中国嘉德2005年春拍推出的吴冠中的《苏州园林》(拍品号0026),估价为40万元至50万元,最后以159.5万元成交,创下了国内水彩画拍卖的新高。再如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粉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的杭时鸣先生的作品,简洁又不失深入,轻松又富有力度感,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价位适中,空间可见。
另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即是当代非专业水彩画家的水彩作品。如当代著名油画家徐芒耀创作于1989年的《老人与羊》,虽尺幅不大,但人物表情、红肚兜花色、后景的土墙等刻画细致入微又不失大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以10.45万元成交;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人物之一岳敏君的粉彩稿《红旗飘飘》(拍品号0130)在中国嘉德2005年秋季拍卖会以33万元成交,这一价位虽与其动辄上百万的油画作品相差甚远,但作为当代中青年艺术家群体水彩画拍卖记录的新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已有多幅水彩作品被欧洲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央美术学院王维新教授认为,中国水彩兼具中国传统水墨和外来油画等特点,既有中国文化的魅力又有西方艺术的亲切感,具有“国际化”的优势和前景。
从价位方面看,目前水彩画作品价格普遍较低,在当下油画作品身价大涨之后存在一个很大的补涨空间,可以用很大众化的价格收藏到很好的作品甚至精品。偏低的价位使得赝品不像国画那样泛滥,对爱好者和藏家来说在选择上多了一些放心和保证。油画价位一路飙升而让不少人咋舌,进而分析思考渐趋于理性化。同版画、摄影一样,水彩这一价值和价格严重背离的画种越来越集聚了各界关注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