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一日,台北信义诚品书店举行剪纸艺术讲座,八十二岁的台湾薪传奖获得者李焕章老先生现场施教中华传统民俗艺术剪纸,吸引了四十多位台北民众前来学习。 中新社发 王辛莉 摄
“谁有喜事啊?我剪字送他!”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上下翻飞的刀起屑落中,八个连体“喜”字展开眼前。“呵!”众人惊喜中感叹。
正在此间进行的“台湾设计师周”一日在信义诚品书店举行剪纸艺术讲授,台湾薪传奖获得者李焕章老先生现场施教,吸引了四十多位台北民众和学生自发前来参会。
一刀剪出五角星。看着身边的几个年轻人学得有模有样,“你们很快可‘毕业’了!”李老幽默说。大家笑。一张方形纸,三剪刀剪出一个图形,“这是什么?答对了有奖!”李老考问右手边的几位小学生,“铜钱!”一位小女生答。“对!这是古代中国人使用的铜钱,现在只有在博物馆里看到了!”李老介绍。
今年八十二岁的艺师李焕章,一九四九年以一介学生从山东老家来到台湾,后从事民俗艺术剪纸手工艺教作五十多年。因其对剪纸艺术的贡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获台湾民俗手工艺最高奖薪传奖,此前还连获台北四任市长的表彰。今年四月,台湾首座剪纸馆焕章馆在儿童艺术中心落成。
一位陈女士带着两女一儿参加活动。刚考上工业设计研究所的顾葳头戴自己设计的剪纸皇冠,站在李老身边一折一剪模仿,“太有趣了!”这位漂亮女孩说,“剪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很想了解和学习。”
“快点!我恨不得把自己会的花式一下子都教给你们!”李老看着学生们手忙剪乱的样子微笑着催促。“老师,我还没‘毕业’!”一位男士举起手里的半成品,不知如何下剪。“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李老边安慰,边接过来示范。
李焕章的剪纸绝艺是无师自通。少年时,生活在农村的他,看到左邻右舍的手巧婶子大娘逢年过节剪纸,偶或帮她们绘图样,学到一些技巧。
“剪纸承载着我对故乡的记忆!”他说。数十年间,在传承传统基础上,他用心创新。材料上,多用铺有蚕丝的绫纸,结实耐用不易破损;色彩上,用染、喷及套色、拼色和点染等,使作品明快典雅;题材上,花鸟鱼虫、人生百态、风情民俗,丰富多彩。
立体剪纸和撕画是他的独艺。在现场,他耐心演示剪了一个四面体的“春”。
“剪纸不仅讲究技巧,还必须理解历史文化”,李老解释带来的一幅描述古人休闲的大型剪纸作品,“平时多读《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名著,深刻了解典型人物,作品才会栩栩如生。”
“一剪零点六厘米!”李老下剪很准。“老师,你的眼睛怎么这样好啊!”一位学生问。剪纸费眼神,李老却既不近视也不老花。“青菜、豆腐、萝卜汤啊!”满头白发的李老笑答。创作之余,平日他还在多处应邀授课。
李焕章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代,台湾剪纸传统艺术辉煌,但现任当局不重视、不提倡中华传统习俗文化。
“数十年前,曾经有一批较知名的大陆剪纸艺人到台湾,但如今尚能找到的只有李老,”活动策划人廖军豪说,目前,台湾一些年轻设计师应用剪纸艺术的技巧,发挥其独特作用,引起民众的注意,“但剪纸蕴藏的传统民俗魅力,人们的认识还有待提升。”
“我年逾八旬,来日无多,作为薪传奖获得者,尽自己的责任来推广,希望自己能像一口火塘,将民俗传统艺术的薪火永远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