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为止,四川还没有一家像样的真正的艺术品拍卖公司。事实上,艺术品拍卖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拍卖行业,只要做好了,市场前景不可估量。这几年,省外的艺术品拍卖是一浪高过一浪,但四川的艺术品拍卖仍然如一潭静水。在艺术品市场拍卖火爆的今天,四川的艺术品拍卖亟需‘撑杆跳’。”四川藏家李耀光认为。
有消息表明,这几年,四川的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一直未能突破年总成交额1%的瓶颈。而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的成交额正呈大幅上升的趋势。
拍企“丢芝麻拣西瓜”
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四川的拍卖总成交额达到133亿元,位居西部省市拍卖业老大。但是,艺术品的拍卖业绩仅仅9481万元,占年总成交额的0.71%。而前几年的业绩还更低一些。今年一季度,艺术品的拍卖业绩只有514万元,占季总成交额的0.20%。迹象表明,艺术品拍卖还藏在深闺之中。
“我对四川的艺术品拍卖非常了解,这不是说四川的拍卖公司没有拍卖艺术品的本事,而是整个拍卖界还没有形成对艺术品拍卖的气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拍卖公司认为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别的艺术品拍卖发达的省市,自己要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企业拼打出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另一方面,本地买家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买氛围。因此,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拍卖艺术品,即使是有的拍卖公司有了艺术品拍卖业务,几乎都是以小打小闹了事。根本就没有把心思放在拍卖上。”李耀光说。
他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关键还是在于企业的拍卖理念。四川的拍卖企业要将艺术品拍卖做大做强不是没有可能。比如四川苏富比拍卖公司,在去年拍卖的《长征万里图》就是非常成功的,起拍价只有300多万元,结果拍卖出了5500万元的惊人业绩。事实证明,拍卖企业走艺术品拍卖的路子不是不行,关键在于公司理念的转变。很多企业认为艺术品只是小拍,不愿意投入大量的人才物力,转而看好其他行业的拍卖,认为自己是“丢芝麻拣西瓜”。殊不知,这种观念是极其荒谬的。
拍卖需要推陈出新
“由于四川的艺术品拍卖一直滞步不前,鲜有外地人来捧场。因此,在拍卖艺术品的时候,我发现几乎就只有那几张老面孔。要知道,仅有几张老面孔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想拍卖一个好价钱,就必须要吸引很多的新面孔,这样,竞争才会激烈,价格才能上得去。”一位姓黄的拍卖师这样分析说。
“与竞买队伍需要‘新面孔’一样,拍卖市场的艺术品也同样需要新拍品的不断加盟。试想,作为一个市场,无论你卖什么东西,如果老是只卖那么几种,整个市场就不会景气,正如在菜市场买菜,如果市场天天都卖萝卜白菜,恐怕买了几次以后,就没有几个人再回头去天天买同样的几种菜。艺术品拍卖市场也同样如此,当拍品变化不大时,竞买人的竞买兴趣自然就会大减。这样长此以往,拍卖市场就会出现低迷,这对拍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百害而无一利。”
黄拍卖师认为,这两年四川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看起来比较冷清,但是,如果能推出大量的精品级拍品在拍卖场上露脸的话,势必受到藏家的追捧。四川的艺术品拍卖就会得以快速升温。
“但是,在精品级拍品露脸的同时,一些新锐艺术家的作品也需要大量推出,这样,可以满足一部分新人收藏的需求。同时,拍卖公司和画廊还要为二、三流的艺术家作品拍卖推陈出新,以便吸引更多的买家。”黄拍卖师说。
他认为,藏家多为艺术爱好者,本身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水准,有些精品力作又历经几十年时间深藏,越陈越香。所以,当有机会出现在艺术市场上时,因其“新”,因其“精”,就会成为众多收藏投资者的追捧对象。
要走就走精品路线
“从各拍卖公司的艺术品拍卖业绩来看,成交额都很低,有的虽然举办了几场拍卖会,但是业绩并不理想。而有的公司只举办了一场拍卖会,业绩却比较理想。原因何在?我认为,后一类拍卖公司走的就是精品路线。四川的艺术品拍卖要形成气候,首先要形成良好的艺术品拍卖氛围,并树立一家有市场魅力的专业艺术品拍卖企业。只有这样,四川的艺术品拍卖才会与别的行业‘交相辉映’。”拍卖师郑小军分析认为。
他表示,如今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并不缺少资金,但是,由于质量和价格等因素,竞买人并不看好这些艺术品。今年,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都将进行分化重组,有的更注重差异化经营,有的主打高端,有的进行普及推广,拍卖公司自身将进行调整。但值得注意的是,走精品路线才是四川拍卖企业后来者居上的最佳选择,四川艺术品拍卖业方能“撑杆跳”。本报记者何彦
深度阅读
有数据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艺术品拍卖业绩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拍卖行有100家,共举办了684场拍卖,总成交额近150亿元。其中,业绩超过10亿元的拍企有4家:佳士得香港公司(25.7亿元)、香港苏富比(15.5亿元)、中国嘉德(12.56亿元)、北京瀚海。业绩在10亿元以下、1亿元以上的拍卖行有29家,主要分布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