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艺术、评论
徐悲鸿不朽的抗战画
来源:网络 2007-07-11 11:07:5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四喜图》
 
 
    大师徐悲鸿创作的国画《四喜图》,是幅令人观后难以忘怀的不朽画作。国画《四喜图》,构图合理,层次分明,形象准确,动感鲜明。四只喜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柳树树干,浓淡晕写,辅以线条,颇有气势。柳树枝条,刚劲流畅,树静枝拂,鹊跃纸面。此幅佳作堪称绝品,多视角地体现了画家把握绘画艺术大局观的超凡能力。抗日战争胜利已经60个年头,悲鸿先生也早已离开了我们,但他创作的含义深邃的画作《四喜图》,仍然栩栩如生。那些跳踏枝头、迎接春天的喜鹊,分明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大师与祖国同安危、与民族共命运、同人民共呼吸的情怀。
 
    《四喜图》创作于1936年初秋。此时,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已结束万里转战,到达陕北。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针对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和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提出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反对当时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北平学生在中共领导下的反日爱国运动;1936年12月发生“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
 
  在此前后,徐悲鸿在南京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因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作画、写生,正赶上广东、广西爆发了要求抗日的“六一运动”,两广通电全国,呼吁国民政府“顺从民意,领导抗日”。西南将领数十人通电表示拥护,引来蒋介石调集四五十万大军,直向广西进逼。“六一运动”使全国为之震动,徐悲鸿也被“抗日”和“反蒋”的口号所激动,因此不顾个人安危,但求民族精神之振奋。广西军政领导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人对徐悲鸿这种态度十分敬重,给予很高的礼遇。在南宁,徐悲鸿还义愤填膺地写了一篇斥责蒋介石政府贪污腐败和汪精卫卖国投降的文章,发表在广西日报上。被迫滞留在广西的徐悲鸿,放舟于漓江之上。此时徐悲鸿怀着对共同合作,同心同德抗日的企盼,他相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一定会被推翻,他热望着抗战胜利的春天早日到来。这幅作品正是出于此时。
 
  杰出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徐悲鸿的艺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风格,他是中国画坛的一颗巨星。徐悲鸿的国画具有坚实的传统功力,师古而不泥古,注重笔墨却又不为传统所囿,敢于鄙薄清代“四王”,提出“中国画改良论”,认为“素描乃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他擅画各种禽鸟,如鹅、鸡、喜鹊、麻雀、八哥、鹰、鹫、鹤等,形象、动态皆从写生中来,并以独到的手法,将画作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关联,给形象注入时代精神,赋于新的生命,因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这在前人作品中是少见的。
 
  徐悲鸿同时期创作的名作还有《风雨鸡鸣图》、《负伤之狮》、《晨曲》、《逆风》、《古柏》等,表现了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渴望人民生活中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风雨鸡鸣图》作于1937年,徐悲鸿画一只公鸡,在风雨中引吭高歌,其寓意是唤起人民奋起抗战,又是对抗日将士的高度赞扬。画面描绘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感,抒发了画家渴望漫漫长夜过去、黎明快快到来的心情。全画笔墨酣畅,造型准确鲜明,神完气足,是徐悲鸿将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
 
  此后创作的《负伤之狮》,绘一只负伤的雄狮,坐于荒坡野地之中,回头凝视后方,天空茫茫一片,无任何衬景。但狮子炯炯有神,圆睁的双眼以及怒发冲冠的鬃毛,表现着雄狮虽然负伤在身,但大气凛然的气节仍犹在。画中作者自题“负伤之狮。廿九年年岁始,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择,写此聊抒忧怀,悲鸿”。从画中雄狮的形神和作者的自题分析,他是想借狮子负伤仍浩气凛然的形象,表示对抗日负伤将士的安慰和期望民族富强的心情。
 
 
《负伤之狮》
 
 
《风雨鸡鸣图》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