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本或御题更是百年难得一遇(图片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古籍版本在中国历史上与纸张、印刷术的发展是同步的,有数千年历史。流传至今,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窥见古人“立德、立功、立言”的悲壮神圣,魅力无限。倘若得见初版原印,那就是大造化了。上海嘉泰的拍卖专场中就曾出现过当代著名藏书家黄裳的明刻本《唐宋八家文钞》,有多处考证跋语,为清代“文字狱”时期“漏网之鱼”,异常珍贵,而有些孤本或御题更是百年难得一遇。每个朝代的古籍都有各自特色,如宋刻墨色香淡,保存完好者,至今仍有香气,为后世所不及,想必是宋人多文人雅士的缘故。如今书画市场疲软,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古籍版本拍卖却好戏连台,2006年上半年,国内分别有北京海王村举办“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北京翰海和上海嘉泰也有古籍专场。关键是如何鉴定,要了解一定的行规和窍门,以免初涉此道,便大呼上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简单地来说,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古籍版本的序跋;二是名人收藏的印记;三是书籍用纸;四是文中避讳;五是版本的牌记;六是品相良好、流传有序等。
古籍版本不同于名人手札,后者属于较为特殊的类型,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书”的范畴,而是“稿”。既具有学术价值,又能补充一些资料,了解名流日常生活,属于书法收藏的范畴。手札一般很少生造,都是利用现成的照抄,因为重新编造,要涉及到诸多复杂因素,容易露出马脚。因为市场追捧较热,古籍难以征求,估价明显上升,高价更是屡屡出现。对于鉴定来说,和手札相同之处在于,首先要了解古纸的特征和性能,其实这对于书画鉴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相得益彰。现代纸张解释社会化大生产,量大质低,难以和古人媲美,古人用纸多为人工手做,纸寿千年,精美耐用,成为极佳载体,必须掌握各个时代纸质和制作工艺特点。凡是传世的真古纸,颜色为淡黄,无杂渍,较为光滑匀净,人工较厚者,一般较脆而易破裂,多斜纹,而伪造染色必成麦黄,气色板结失真,较为均匀,不自然,薄者易脆裂,且呈直纹,差别较为显著。
在了解材质之后,对于善本作伪的常见手法要了然于胸。一是伪改书名、著者以充罕世之书。市场流通强调物以稀为贵,奇货可居,故造假者会挖空心思将一些常见的书变成冷僻之名,对于这种典籍中没有记载的,尤其要冷静细心。二是关于古书牌记,牌记类似今天的出版社,有些如果标明了著名的牌记,则价值倍增。要注意的是,正因为牌记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善本价值,故而作伪者只要略加增删即可,须审慎鉴定,不能轻信。三是删改序跋,大多在古籍版本中关键之处,增加一些大名头人物的有关事迹,激发收藏者的兴趣,所以对于序跋中的人物、事件要进行考证,以免上当。四是版本杂凑,强行组合,有时甚至是将不同版本杂凑在一起,或者盖上一些大藏书家的印鉴,改头换面,令人防不胜防,对于收藏古籍版本,一定要耐心细致,不要一看到一些所谓的“孤本”就喜不自禁,让造假者钻了空子,鲁鱼豕亥,误收囊中。
中国艺术市场的勃兴火爆,引来了众多的投资买家,但也会招来更多的不法之徒,唯利是图,利欲熏心,以致造假泛滥。古籍版本和书画作伪一样,古已有之,且呈地区分布,因为暴利惊人,故会铤而走险,亟待法制的规范,但收藏者加强防范是首务,尤其是针对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古籍善本,因为这些文字史料的传承,如果疏漏错讹,以讹传讹,危害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