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写字楼里的艺术氛围
画廊,历来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文化历史的重要舞台,也是衡量国际大都市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人们的印象中,写字楼应该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地方,大家都在为各自的公事而穿梭忙碌,很少有人将之与轻松休闲的艺术、娱乐联系在一起。这次我们把“晚九朝五”的时段稍微往前后调了一点,探寻一下写字楼中,忙碌的上班族“搏杀”之余,如何“偷得浮生半日闲”。

独具开放性的“墙”
如今,商业与艺术如何接轨,是很多艺术家都在考虑的问题,在国外顶尖画廊大多都在写字楼中。朝阳门外的丰联广场地处繁华的朝外商业区,是使馆区及高档办公楼聚集地。而丰联广场B座6层墙美术馆,却为其加之更深一层的文化内涵。通过墙上各类艺术品的展示,打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空间和欲望,形成开放、互动的“墙艺术”。
人发明了诸多有关“墙”的完善体系:表示国家边界的城墙、独立于四合院的院墙、在同一居室内可以移动的屏风。墙并非死物,它不仅仅是阻隔空间的建筑形式,也是联系多种因素的中间媒介。墙美术馆并不大,但在1000平方米的馆厅内看一圈,却能感受到墙的多样、多变性,“墙”作为一个艺术符号,是视觉的也是观念的。这里的绘画、摄影、装置、建筑设计、多媒体承接了人与文化之间的完美沟通。

墙美术馆偏爱那些具有本土现代性特点,其艺术语言是打破中西方文化无形的“墙”的当代艺术的优秀作品和艺术家,因此在这里能常常欣赏到王劲松、苏新平、丁方、朝戈、蔡锦的作品。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大,而有时能离开办公室到楼下喝下午茶,到这里看看展览,不仅能起到解压的作用,还会有充电的感觉。
如墙上挂的《失踪的美术史记忆:王明贤当代艺术+收藏展》就能让喜欢红色收藏的白领们更深一层了解到,失踪的历史,正等待我们去寻找。“文革”美术有独特审美取向、社会价值和历史遗产,可惜,“文革”美术研究,至今在中国还是一块荒地。王明贤是拓荒者和坚守者,收藏与研究并行。所谓“失踪的美术史”,指的就是“文革”美术史。展览呈现了王明贤收藏的部分“文革”美术作品和资料,还有大量展品是他利用“文革”美术素材或经典意象进行的绘画创作,颇为“后现代”。
墙美术馆还每月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艺术策展人举办艺术展览,邀请国际知名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家举行艺术论坛,使当代文化艺术概念更加具体、生动化。为艺术的新生活方式画下浓重的一笔,打开一座封闭阻隔的艺术之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