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回眸 艺术品拍卖的南方格局
15年洗礼历练,一个众星拱月的拍卖格局基本形成。其中,北京是“月”,南方几大重镇自愿或不自愿地成了“星”。
6月底,北京翰海以4.5亿元的总成交额收官北京春拍;7月中旬,随着上海崇源和上海工美联合拍卖落槌,上海今春艺术品拍卖的征程也基本结束;7月下旬,在西子湖畔上演的西泠本年度春拍,被业内认为是今春内地拍卖的压轴大戏;上周末,广东保利敲响槌音,压阵岭南艺术品拍卖市场。从北到南,艺术品拍卖这块大蛋糕,基本被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几大中心城市分食完毕。
如果我们把1993年6月上海朵云轩的首拍作为内地艺术品拍卖的起点,到今天,内地的艺术品拍卖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经过15年的历程,今天的市场,北京早已确立了它的领先地位,那么,在北京的映衬下,艺术品拍卖在南方又形成了怎样的格局呢?
上海:半壁江山今安在?
刘先生是一位知名度颇高的海上藏家,浸染艺术品市场多年。近年来,他在北京、香港常会有惊人之“举”,然而对上海本地的拍卖会,他说:“去得少了,因为好东西不多。”
就在北京的拍卖公司不断爆出漂亮记录的同时,曾经与北京南北呼应的上海却显得有些冷清。上海崇源拍卖公司总经理季崇建不由发出感叹:“不得不承认,北京的强势已经盖过了上海。”
6月底,正是由上海崇源牵头出版了一套名为《海上藏宝录》的书籍。这套以梳理海上名家旧藏为主要内容的书籍似乎在提醒着人们有着中国收藏“半壁江山”之称的上海曾有过的“风华”——这里有任伯年、谢稚柳、程十发等海派书画巨匠,有张大千、吴湖帆、庞元济等大藏家,有以陈逸飞为代表的新海派油画,还有馆藏丰富的上海博物馆和从十里洋场时代就开始的发达的商业经济,这样一个城市天生就与艺术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溯到15年前的6月,上海朵云轩艺术品拍卖公司敲响了沪上艺术品拍卖的首槌。当年155件书画拍品虽然只拍得879万元,但这一槌被普遍认为开创了内地艺术品拍卖的先河。此后,在百年老字号的带领下,上海国拍、上海敬华、上海工美、乃至2003年成立的上海崇源都曾一度在内地艺术品市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上海朵云轩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末位居内地艺术品拍卖的领先地位,其风头一时无人能及。除朵云轩外,诞生于2000年的上海敬华在成立之初也曾展现出强劲的势头,其首拍斩获了5476万元,创下了当时上海艺术品拍卖新的成交记录。上海也因此迅速在内地艺术品市场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海派书画的拍卖方面更是一大重镇。此外,艺术品拍卖业在上海的蓬勃发展也为内地艺术品市场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并且培养出更多的藏家、行家和买家。
时至今日,上海朵云轩依旧是沪上艺术品拍卖业的“龙头老大”,7月初,15周岁的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推出了春季拍卖会,1.7亿余元的成绩使其再次登上今春上海艺术品拍卖的榜首。但是,如果与之前结束的北京几大拍卖公司的春拍业绩相比,朵云轩可以说相形见绌。比朵云轩晚一年涉足艺术品拍卖的中国嘉德,其今年春拍收获了6亿元,是朵云轩的3倍有余。即便是成立于2006年的北京匡时其春拍业绩也达到了3.4亿元。而上海其他拍卖公司不但已无法与北京抗衡,而且还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比如曾以首拍一炮打响的上海敬华,业绩已经从最初的5476万元下降至今年的2971万元。
“不仅成交额没法比,而且不少拍卖公司步履维艰、惨淡经营,甚至迅速地销声匿迹。”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上海这个地方藏龙卧虎,最不缺的就是行家和藏家,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把好东西送到北京或香港去拍卖,也习惯到北京或香港竞投。”这位业内人士还这样对记者说。
“上海近几年在艺术品拍卖上确实没有做出什么成绩,造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大规模成熟运作的拍卖行、缺乏专业人才,整体素质不高,且各自为政、浪费资源。” 季崇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新民晚报》资深记者林明杰则认为,上海的拍卖业缺乏大的胸怀和眼界,小富即安,因此失去了做大做强的最佳时机。
不过,尽管目前上海曾占有的“半壁江山”已经有些“风雨飘摇”,仍然有不少业内人士对上海艺术品拍卖的明天抱有乐观的态度。艺术品市场评论人士朱浩云告诉记者,上海并不缺乏资金和高质量的藏品,上海的藏家和买家也一向是活跃分子。以海派书画拍卖为主要特色的沪上艺术品市场,也极有可能能随着海派书画,包括新海派油画的走强而逐步走出困境。季崇建也认为,即便上海艺术品拍卖当前较为冷清,但仍然在内地艺术品市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沪上不少拍卖公司也已经开始为走出困境寻找出路、急起直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一定的成效。
杭州:第三个中心?
“通过这场拍卖,西泠已经坐稳了南方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头把交椅。”不少人都这样评价刚刚结束的西泠印社春拍。成立于2005年的西泠印社拍卖公司以每举一槌就轻松过亿的佳绩,使它所在的这个城市——杭州,有理由期待自己成为继北京、上海后内地第三个艺术品拍卖中心。
这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暂且不提迷人的湖光山色,这里最不缺少的就是文人墨客与传统文化的积淀。更惶论,以浙商为主的收藏群体早已在北京、上海、香港甚至海外艺术品市场大打出手,成为各地争抢的“香饽饽”。有例为证,为了吸引更多的内地藏家,香港佳士得就将其春拍、秋拍的预展地点在北京、上海两地之外,又增加了杭州。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城市,想要在热火朝天的艺术品市场保持沉默都难。
其实,杭州艺术品拍卖的历史堪与北京、上海比肩。据相关人士介绍,杭州艺术品拍卖可以追溯到1993年的西湖当代中国书画精品拍卖会。至1999年,杭州已经有10余家从事艺术品拍卖的拍卖行。此后,浙江佳宝、浙江皓瀚相继涉足,在业内也曾引起不小的动静。不过,虽然杭州艺术品拍卖市场已经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但依旧缺少全国性的业内品牌,直到2005年西泠印社拍卖公司的出现。百年西泠本身就是被关注的焦点,其在文化界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当它介入艺术品拍卖大潮时,在业内引起的震荡可想而知。尤其是,在北京作为艺术品中心一枝独秀的情况下,在有着丰富人文资源的江浙却迟迟未有能与嘉德、翰海抗衡的拍卖公司的情况下,西泠印社拍卖的横空出世,凭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无疑在拍卖界敲响了一记重槌。
通过短短两年时间,如今的西泠拍卖早已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一个风向标,“北看嘉德,南看西泠”的说法已得到了业界的公认。在西泠的带动效应下,杭州越来越引人注目,老牌的皓翰、佳宝继续前进,新成立的浙江南北、浙商拍卖也开始崭露头角。据统计,2006年,西泠、皓翰、佳宝的总成交额都迈过了亿元大关,三家公司的成交总额近6亿元,占当年整个浙江省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的70%多,奠定了三家公司在杭州的中心地位。同时,北京、上海、南京等全国各地的买家也开始专程赶到杭州来竞投,杭州艺术品市场的辐射力正在向全国扩大。
杭州的异军突起无疑对内地艺术品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江浙一代发达的民营经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为杭州也为上海甚至北京派生出人数众多的买家,这些买家实力雄厚、出手阔绰,迅速成为支撑艺术品市场的主要买家群体。此外,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派和海派绘画也在他们的“推波助澜”下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和热点。
“杭州现在还无法跟北京抗衡,这是因为过去南方的拍卖公司错失了许多发展的良机,现在,仅仅靠一家公司无法决定一方市场。但如果把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看作50年甚至100年这样的长时期,杭州的艺术品市场显然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更何况,中国传统绘画的根儿一直都在南方,诸多有利的条件使杭州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艺术品拍卖的中心。”西泠印社拍卖公司总经理陆镜清对杭州市场未来的发展十分看好。
还有谁能分一杯羹?
一些业内人士在为杭州的崛起而欣喜的同时,另一些人则为曾经的艺术品拍卖重镇——广东的出路而感到担忧。相较于杭州,广东的拍卖业成熟得更早。1992年,深圳动产拍卖公司以首届“中国当代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而载入了艺术品拍卖的史册。此后,以广州为中心,广东的艺术品拍卖业逐渐兴起。
广东,一向是中国内地数一数二的富庶大省,处于经济发展的前沿,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其与香港艺术市场的沟通和资源交换。广东的艺术品市场也从不缺乏热点,无论是外销瓷、岭南画派,还是目前的当代书画和油画,甚至是影像和多媒体艺术,广东都堪称艺术资源丰富的大省。
然而,15年过去了,广东的拍卖公司中能够叫得响的似乎只有广州嘉德和广东保利,而这两家在理论上还都是北京的分支机构。就在全国各地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候,广东虽然作为国内的拍卖大省,其本地定期举行艺术品拍卖的公司却只有那么五六家。广州银通拍卖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甚至对媒体坦言:“广东这个市场由于拍卖行太少,挑战的热情相应也不大,市场的竞争感有,但不强烈。”
“广东艺术品市场热闹程度远远比不上北京和上海,规范程度也差。投资者比较盲目,目光更多的集中在广东本地艺术名家,不太懂得从艺术方面来衡量作品的价值,比较注重艺术以外的东西,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几乎处于一种空白。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主要在于广东的藏家缺乏长远的投资眼光,文化氛围也比北京、上海要弱些。”广东美术馆副馆长蒋悦在谈到广东艺术品市场的现状时曾这样对媒体表示。
一位多年来一直关注广东市场的业内人士则告诉记者:“广东市场原本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也本应该成为艺术品交易的一大中心,但由于拍卖公司经营不善,不进反退,就连手中的‘法宝’岭南画派也始终没有好的行情,要走出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与广州同处沿海的厦门,似乎与广州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有着相似的发展条件。2006年秋,1亿多港元的鎏金铜佛让人们记住了蔡铭超,也让人记住了厦门心和拍卖公司。但实际上,除厦门心和外,厦门国拍、海峡拍卖行等都在几年前就开始举槌拍卖艺术品,并且得到了业内的关注。
闽南地区历史上就是盛极一时的经济文化要地、对外贸易的重要口沿,改革开放以来又是最早的特区,经济发达。厦门的文化氛围也并不弱,拥有不少本地的画家和艺术家,这些都使得厦门的艺术品拍卖有了发展的基础。此外,由于与台湾的地缘优势,在承接台湾回流文物方面,厦门颇具吸引力。事实上,承接港澳台、东南亚等地艺术品的回流已经成为厦门艺术品拍卖的“招牌”做法。不过,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相比,厦门毕竟资历尚浅,且缺乏全国性的业内品牌,因此厦门的艺术品拍卖业要占有一席之地恐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此外,与上海毗邻而居的南京也在南方艺术品拍卖的格局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所谓“金陵佳丽地,十代帝王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有金陵八家,现有新金陵画派,这些都是南京进军艺术品拍卖业的资本,南京十竹斋、爱涛、嘉恒等本地的拍卖公司也早已成为南京艺术品市场的中坚力量。2005年,百年老字号北京荣宝也将其书画拍卖会开到了南京,看中的正是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收藏历史。但是,与北京、杭州的艺术品拍卖不断升温相比,作为文化古都的南京还是显得有些沉寂。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南京地区的艺术品交易虽然活跃,但与京沪等地相比,还不够成熟,潜力尚待挖掘。
回眸艺术品拍卖的15年,如果我们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格局绘制一幅地图首先需要标明的当然是北京这个历史古都、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通过15年的发展,北京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内地艺术品交易的中心。而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厦门为代表的南方及沿海城市如同众星拱月般,与北京一起建构着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格局。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域文化鲜明的大国,艺术品拍卖如果仅局限于京沪杭等大城市,中原和西部地区没有自己的声音,显然是不够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