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20个城市23场长达一年的巡展,“2008奥运景观雕塑国际巡展汇报展”终于抵京,昨天起在中华世纪坛广场上免费向市民开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从全球90多个国家遴选出的展品不仅有“浅显易懂型”,也有“抽象独特型”,有关专家解释说,这正体现了奥运雕塑展公众性和前瞻性并重的特点。
在昨天的展览现场,记者看到大部分雕塑作品灵活运用了传统雕塑语言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像山东“蹴鞠之乡”临淄送展的大型群雕《蹴鞠之光》,由30余组、300多个人物组成各种蹴鞠动态,充分展示了历史上“世界足球之乡”的面貌。
但是,并非所有雕塑作品都如此“一目了然”。记者发现,现场不少国外选送作品就引起了参观者的不解———一位女士身着泳装,胖胖的皮下脂肪呼之欲出,作者命名为《运动》;三大块不规则几何体的组合却称为《规则》;而一红一绿,中间挖了五个洞的两个长方体组合雕塑名为《碧玉》……这一部分奥运雕塑让观众们最好奇,大家最常用的口头禅就是“这是什么呀!”
面对观众的疑问,雕塑艺委会秘书长邹文表示,这正是奥运雕塑作品留给观众的“悬念”。“我们当初的征稿标准之一就是通俗易懂。其实,我们在此是担当了一定的学术风险,因为当前雕塑界、艺术界流行一些艰涩的语汇以表现作品的学术性。考虑到奥运雕塑强调的公众性,我们强调了‘通俗’的标准,可以看到百分之九十的作品都浅显易懂。但是,我们征稿的另一重要尺度就是不能丧失、妨碍作者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因此才出现了一些风格独特,观众暂时‘看不懂’的雕塑作品。”
记者注意到在雕塑图录中,来自中国的作品都由作者对题目加以阐释,而国外作品的图片说明只留下一片空白。“国外艺术家普遍拒绝解释,他们不想用雕塑以外的语言告诉观众如何理解自己的作品。”有关专家认为,有些雕塑看似超越当前公众普遍审美水平,但是它们却表现了奥运雕塑的前瞻性,而这些颇显“另类”的雕塑与其他作品一起构成了奥运雕塑作品健康的生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