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的材质是宣纸和绢,其自然寿命不过千年。为使各朝经典名作能世代相传,历代帝王都要选拔组织一批最好的画家供养在宫里临摹藏画。因此,古画临摹,古已有之。技法也有拓印、木刻水印、勾刻等多种方法,但最能保持原作笔墨情趣和情气神韵艺术价值的还是临摹法。如宋徽宗赵佶临摹的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董其昌临摹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等,不仅使原来濒临消失的名作得以传世,而且连临摹本本身也成了国宝。
沪上张瑞根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临摹画家。他说他刚开始临摹时去得最多的是上海博物馆,隔着玻璃橱窗看一眼古画,画上几笔,一幅临摹画往往要几个月才能临完。一天,有位长者来到他的面前,说:“小伙子,你这样临摹太辛苦,不如我提供给你一些画册。你在家临,两个月后来我的办公室。”这是张瑞根第一次对着画册临摹,感觉又轻松又好。60天后,他拿着临好的《文苑图》来到上博馆长室时,才明白这位长者就是谢稚柳先生。当时谢老仔细看了他的临摹稿后说:中国画的基础是线条,古人的工笔画,更突出线条的功力,要有过硬的书法基础,线条才能流畅有活力。于是他在临摹的同时还坚持每天练习书法。
一次,他拿着几幅自以为临得很好的临摹稿上北京故宫,正巧碰到故宫科技部的曹静楼先生。“这些临摹稿的色彩太艳、火气太盛、离原作相差十万八千里。”曹先生看后给他当头一盆冷水。然后又让他看这些原作藏画,这一看,让他清楚了差距在哪儿。原来画册与原作的色彩总有不符的地方。又指导他在每次临摹前,除了做好了解原作创作全过程的案头工作外,还要先将宣纸或绢做旧,然后在线条勾勒好后在上色前先用淡墨铺一层底,再开始渲染。临摹稿完成之后还要进行做旧技术处理,直到和原作一样,散发着千年的清雅幽香。就这样,张瑞根在许多“贵人”相助之下,辛勤耕耘了30多年,出了许多精品,终于成为一名全国著名的故宫藏画临摹大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05年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张瑞根专门临摹了50幅故宫藏画并举办了临摹故宫藏画展,以此来表示庆贺和纪念,得到了文博界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现从这次临摹画展中撷取几幅让读者一同来欣赏。
( 周德民 )
元 任仁发·张果见明皇图
宋 李迪·雪树寒禽图
元 佚名·鹰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