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最近从青岛捎来一件邮包,打开一看,是一只八面镶图木罐。附信告知,此物在古玩市场觅到,经青岛民俗专家鉴赏考证,此乃清末时期大户人家使用的火绒罐。友人知我痴迷火文化收藏品,特热心从千里之外邮赠笔者收藏。
细看火绒罐,此物为扁形八面体木罐,高7厘米,宽6厘米,厚3厘米。引人注目的是该木罐表面镶嵌多块图文骨片,显得与众不同。正面中间是较宽一面,所镶骨片呈椭圆形,刻有“童子抱金元宝”图。左右侧面分别为“金玉满堂”、“福星高照”字。反面为纹饰簇拥的“出入平安”字,两侧为“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字。顶盖为“发财”两字,字体均为行书。整件物品雕刻细腻,寓意深长。
千百年来,火柴没有发明前,我们的祖先一直用火镰击石取火。当时除了火镰、火石外,火绒是重要的火媒。火绒多为艾蒿、棉花等物,燃烧至半透熄火,趁干燥微温时装入器具保存。吸烟时,在烟锅里盛装烟丝后,再取一撮火绒敷盖其上,火镰敲击火石迸发出火星,落到干燥的火绒上,就很容易地将烟丝点燃。为保持火绒干燥易燃,人们往往把火绒存放在防潮的容器中密封保存,当时多用硬木制成小罐做容器,名曰“火绒罐”。
火绒罐从清中期至民国初年,做工越发考究,装饰更加华丽。这件火绒罐融实用、艺术、雕刻于一体,方寸之间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吉祥、平安和致富的愿望。随着火柴的发明,火镰取火逐渐淘汰,有人在火绒罐里盛放烟丝或大烟,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这件做工精致的火绒罐,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火文化。
综合评论
火绒罐折射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