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区西河沿街222号院一位居民在自己曾经居住的院落默默驻足
文物将不再是古建筑了!北京市正式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此次文物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一批工业遗产、乡土建筑、四合院、传统民居等近现代建筑将成为文物,受到法律保护。
“包括90年代的简易楼,我们也打算保留一两栋作为文物,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建筑特点,文物也要记录建筑的时代延续性。 ”这是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对记者讲述的新的文物理念,“我们正在居住的房屋,正在工作的厂房,正在使用的立交桥,正在乘坐的D字头火车,都可能因为其记录了中国人在特定时代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像力,而被列为文物。”这种趋势正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得到体现。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撰文概述了这个趋势: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从“文物”到“文化遗产”的历史性转型,其保护领域在不断扩大。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尺度方面,正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的保护方向发展。属于民间的文化遗产和活态遗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保护领域的扩大也使得当代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公众的参与。记者了解到,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开通网站、热线电话等各种互动方式,来吸引全民的参与。通过全民的努力,相信更多植根于人们生活、记录一个时代特征的文化遗产会被列入保护范围。
登录四合院将在法律地位上成为文物
“此次文物普查的最大意义,就是将四合院、传统民居等近现代建筑在法律地位上确立为文物,从而受到文物保护法的保护。”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说,文物部门此前公布了600多座挂牌保护院落,并在43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中划定了有价值建筑,但这些传统四合院在法律地位上并不是文物,只是受保护的风貌性建筑,即使被拆除,相关责任人也很难受到法律惩处。
王玉伟说,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符合登录标准的四合院将不再区分为挂牌保护院落、有价值建筑等类别,而是统一成为文物,受到文物保护法的保护。而且,今后对被登录的四合院进行维修,在修缮方法和程序上也必须按照文物的标准进行,这将改变把部分四合院当普通房子翻修的现状。
北京文物体系最缺近现代建筑
“在北京现有的35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最缺少的就是近现代建筑。”王玉伟说,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798厂、北京焦化厂、首钢等工业遗产,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大建筑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都将纳入保护视野。
记者在国家文物局统一制发的登记表格中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单独列为一个类别,涵盖了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名人故(旧)居、传统民居、宗教建筑、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工业建筑及附属物、金融商贸建筑、中华老字号、水利设施及附属物、文化教育建筑及附属物、医疗卫生建筑、军事建筑及设施、交通道路设施、典型风格建筑或构筑物等方面。
798可能作为文物登录在册
近现代文物的稀缺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副司长关强介绍,目前全国的博物馆中,收藏的文革时期农民公社的牌子只有两块,这说明对近现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明显不够。
王玉伟介绍,在本次文物普查中,798、北京焦化厂、首钢、上世纪90年代的简易楼都将有可能作为文物登录在册。798如果就某一间厂房来讲,不一定具有很大价值,但作为一个保护较好的厂房建筑群体,在艺术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较大价值。
普查结束之后,将有可能把一个区域内的近现代文物进行划片、捆绑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