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资讯
热衷文物收藏须慎重才是 莫上文物骗子的当
来源:山西日报 2007-08-09 11:43:2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一位商界朋友由于经济条件好,痴迷于收藏“古董”。去年,他到外地联系业务,在当地文物市场看中了一个精美的“清代瓷瓶”。卖家要价3万元,最后砍到8000元成交。他又花500元请市场上一位持有“文物鉴定师”证书的老者做了鉴定,“证明”出自“光绪年代的官窑”。他带回后,兴高采烈地拿出来让我欣赏。对此我一窍不通,赞赏之余提醒他别买了“假货”。今年年初,他到北京出差带上了那件“宝物”,托人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一位专家作了鉴定,结果证明是一件赝品。看来,热衷于文物收藏,须慎重才是。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人们开始热衷于投资,致使我国民间艺术品收藏持续火爆,成为继股票、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潮。据统计,目前我国艺术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达700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年交易额近200亿元,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不断递增。然而,如此庞大的收藏队伍和壮观的文化事业,却被一个突出的问题所困扰,那就是收藏品的真伪问题。现在,许多收藏者手持“宝物”,却为得不到准确的鉴定而大伤脑筋。(见2007年7月1日《工人日报》)朋友买到的“清代瓷瓶”,显然是被卖家和文物“鉴定师”合伙忽悠了一把,致使其8000多元打了水漂。  
 
  收藏爱好者之所以应该对收藏“古董”持慎重态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物市场赝品即假文物泛滥成灾。不久前,参加在央视“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武汉”大型活动的文物鉴定专家称:此前他们走了20多个城市,不少地方的赝品率达到了80%至90%。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也曾在进行文物大检查时透露,北京文物市场流通的所谓“古董”有九成以上是赝品。在赝品充斥的文物市场上淘宝,不瞪大眼睛、多长个心眼,岂有不上当之理?  
 
  收藏爱好者之所以应该对收藏“古董”持慎重态度,另一个原因是文物鉴定“专家”鱼龙混杂。由于普通收藏爱好者大多眼力有限,他们决定是否收藏某件物品时往往需要借助鉴定专家,此时鉴定专家的专业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可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专家,有的本身就缺乏扎实的文物古玩鉴定基本功,只是略懂皮毛;有的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上了一张证书,便开始自称鉴定家出来赚钱。由于这些人缺少专业素质,鉴定时信口开河,因此引发了一些纠纷和官司。  
 
  之所以应该慎重,还有一个原因是文物市场诚信缺失。在一些所谓的“专家”“鉴定师”中,有的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诸如,客户请他们鉴定,他们故意低估鉴定物,转手又将客户的鉴定物“骗取”到手,与有关拍卖公司、古玩收藏商人联手,将真品说成是假的,将赝品说成是真的,坑蒙拐骗不懂行的消费者;还有的“鉴定师”投客户所好,专讲客户喜欢听的,见了藏品就一律说是真的,还开具毫无用处的鉴定证书,每份证书收取几百元、逾千元乃至上万元的费用。  
 
  文物市场管理混乱的局面,关键在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正如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指出,由于文物保护法针对的是出土文物的管理,市场法律法规针对的是商品交易,而全国收藏业并无政府部门专管,整个收藏界的鉴定、评估和纳税长期处于法律真空地带。但令人欣喜的是,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商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我国的艺术品市场并且将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品鉴定纳入法律轨道,相信到那个时候,“古董”收藏者们便可放心地搞收藏了。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