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北京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园在北京市地坛公园拉开帷幕。北京21家老字号在这里集体亮相,80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显风采,6大类奥运特许商品汇聚园中,万余种精美商品供游客挑选,15组特色灯饰为游客营造赏心悦目的视觉观感。为了近距离接触8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报》记者日前走进民博园,与民族艺术精品进行了“亲密接触”。
8月3日,北京民族文化艺术博览园开幕第一天。《市场报》记者下午2点左右赶到地坛时,很多展位还在布置中,记者看到,民博园划分为北京展区、外省市展区、文化休闲、奥运互动等12个区域。民博园还部分复制了改造后的南新仓和南锣鼓巷的风貌,市民可以在老街老巷里,感受老北京的风韵。由于民博会正式开放的时间是下午4时至晚上9:30,所以在晚间时分,游园市民还可以欣赏到“昆虫宝贝”、“奥运灯廊”等15组缤纷的彩灯展。
别具一格的密云“瞎掰”
由密云区选出的“瞎掰”,是一种既能当枕头又能当板凳的小巧物件,又名“鲁班枕”。相传是我国古代建筑大师之祖鲁班发明的一种小木器,俗称“瞎掰”,至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
它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难度大。首先要选用无疤、无蛀孔、无疤棱的优质硬木料为原料,把木头截成40厘米长的圆木,经泡、煮、蒸、烘干等工艺流程处理。然后画好槽、梁,经过锯、磨、钻、凿、抠、抛光、着色、打蜡、包装等近百道工序才能完成。“瞎掰”从侧面看是彼此相连的三部分,其实它是一块独板精制而成,共分三层、七条,能支、能合、能枕、能坐,携带方便,经久耐用。这种凳子的来历人们虽然说不清楚,但是单从它的结构和做工精细程度来看,这就是一种失传多年的工艺品。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这些东西了,如果没有人来学这个手艺,这个东西恐怕就要失传了。”在采访中,鲁班枕的制作者告诉《市场报》记者。
惟妙惟肖的温州米塑
一盘盘丰盛的年夜饭菜、一件件各色的端午节食品、还有民间三十六行的手艺展示……你一定想不到,这些形象逼真的创作都是以糯米为原料制成的。这就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的温州米塑。
温州米塑是以糯米等为原料磨成粉,蒸熟后再配合各种色素,经过揉、捏、掐、刻等手法,制作成人物、花鸟、走兽等工艺品。据记载,在清朝咸丰年间,温州城较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寿桃森”,首次把舞台戏曲人物转移到米塑艺术上来,从而丰富了温州米塑的种类。
在制作现场,很多市民都好奇的围在该展台前驻足观赏,并不住称奇。“爸爸,我饿了,这儿还有卖吃的呢。”一个小家伙看到米塑制作的食品以为是可以食用的食物,引得周围的人群一阵大笑。
活灵活现的北京鬃人
“我这里的鬃人品种很多,多为京剧形象,你敲敲那个铜盘,看看有什么变化。”《市场报》记者在北京鬃人的展台前和该工艺的制作者白大成先生聊着。记者敲打铜盘后发现,盘里的鬃人随着敲打的频率不断的转动。
鬃人是北京独有的一项民间手工艺品,出现于清末,是受京剧及皮影戏的影响而产生的。它集脸谱及戏剧服装于一体,最能展现京剧舞台人物的特点,因在人物底部粘有一圈鬃毛,故称“鬃人”。将鬃人放至在铜盘中,击打盘边,在鬃毛震动作用下,人物便开始有规律的转动,犹如京剧舞台上的表演场面,栩栩如生。
古老神秘的青海文化
也许是来自青藏高原的缘故,青海的展台里聚集了很多游客,大家对于神秘的青海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唐卡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它是绘制在布、绸和纸上,再用彩缎装裱的卷轴画。唐卡所用颜料有金、银、珊瑚、玛瑙、珍珠等天然矿物。其色泽艳丽,能长久不褪色。
堆绣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它是用各色绸缎剪成各种形状,塞以羊毛、棉花之类的填充物,在布幔上绣成的具有极强立体感的工艺美术品。它的题材以宗教内容为主,被称为“东方艺术奇观”。
在展出的181项民族文化艺术品中,既有国家级的文化精品,也有北京市的特色艺术品;既有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展卖,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展出。衡水内画、乐清黄杨木雕、加牙藏毯、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蔚县染色剪纸、北京灯彩、宫灯、宫毯、玉雕、鬃人、雕漆、花丝镶嵌、金漆镶嵌、景泰蓝、绒布唐、象牙雕……100多件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带来了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