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上打捞出的瓷器
20年前,当这艘南宋沉船从800年的沉睡中苏醒时,震动了所有人。不计其数的倾国之宝、黄金航线上的意外沉没、“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老传奇--这一切让人们对海洋、宝藏、古老贸易有了无限的遐想。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竟然是被别人逼出来的。逼迫我们的人,正是疯狂盗捞南海宝藏的外国商业打捞公司。英国人迈克·哈彻砸碎了刚刚捞出的60多万件南海珍宝、比利时人吕克·海曼斯抢夺五代十国沉宝……。
20多年来,辽阔的南中国海,成为世界盗宝者的狂欢之地--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途,2000多艘商船沉没于此,无数宝藏深埋海底--他们盗捞、掠夺、破坏;甚至在与一些东南亚国家相邻的中国海域中放肆地出没。
那被盗取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瓷器,还有中国的历史记忆;那被践踏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沉船,更是中国的主权尊严。驱逐这些“盗宝者”,不仅需要我们善用法律武器,更要有保护水下文物的观念和捍卫海权的意识。
英国职业寻宝人哈彻
砸碎“东方泰坦尼克号”
如果没有英国人迈克·哈彻的当头一棒,南中国海的古老沉船和沉睡了千百年的宝物,将会是另一种命运。
1999年,南海海底30米深处,一座堆积的“小山”吸引了迈克·哈彻的注意。盗贼般的直觉告诉他,在黑暗的海洋深处,只有精致的中国瓷器才会发出那种惊人的光泽。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打捞,结果多达百万件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出水。
捞宝船队上的人都露出垂涎的目光,但哈彻却命令:砸碎它!对哈彻来说,世界文物收藏市场上,永远是物以稀为贵。从沉船上挑选的36.5万件精品,就足够他体面而傲慢地走进欧洲任何一家拍卖行。
潜伏在南中国海
这艘名叫“泰星号”的清代沉船,满载着传说中的宝物,奇迹般地沉没,消失于苍茫。在无数寻宝人的梦想中,它是东方的“泰坦尼克号”。
1999年,哈彻重金聘请的考古人员,竟然在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所写的《东印度航行指南》上,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宝藏。“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这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的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妆盒等。船驶到中沙群岛时,不慎触礁,完全沉没。2000名乘客中,只有198人被路过的‘印第安娜号’救起,其余全部葬身海底。”
哈彻立即顺藤摸瓜,他找到了“印第安娜号”的航海日志。在发黄的破损资料中,大致锁定了“泰星号”的沉没位置。哈彻带上自己的船队,悄无声息地潜入中国的南海水域。
1999年5月12日,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看见了一个又一个的直径达1米的铁环,然后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物,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即使在暗无天日的海底,肉眼也能辨认出杯子、盘碟、花瓶的形状。
这就是‘泰星号’!这百万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四大窑系,几乎件件都是精品。
这些精品没有在海难中毁坏,但大部分却在重现于世后被砸碎。那剩下的36.5万件绝佳瓷器,被哈彻偷偷拖出了南海,运到德国待价而沽。随后持续了9天的拍卖会,为哈彻带来的,是整整3000万美元的横财。
3万美元买不回一件沉宝
1984年,迈克·哈彻潜心研究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哥德马尔森号”吸引了哈彻的目光。1752年冬,“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后,触礁沉没。
哈彻费尽心思,在南海海域探测到了这艘沉船。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总重达45公里,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铸炮……哈彻将它们悄悄拉到公海,隐匿一年后,拿出“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沉宝交给荷兰的嘉士德拍卖行。
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紧急受命。他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而当时我国的法律,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片空白。
无奈,国家文物局只好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尽管无例可查,但大家都想到了一件事:买回来。于是,他们携带了3万美元。
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叫价一路走高,3万美元形同废纸,20多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眼睁睁花落旁家……
20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全力以赴打捞“南海一号”时,留下了一句悲愤的话:“中国水下考古能有今天,是哈彻‘逼’出来的。”
美国退伍老兵格雷科
盗捞上万件中国古董
四年过去了,尽管美国退伍老兵费·格雷科仍背着“盗捞”的犯罪嫌疑,但他藏在洛杉矶家中的2.3万件中国古董已越来越少。发达的互联网让他轻易绕过公开拍卖文物的法律障碍,将古董卖给了私人收藏家。似乎无人能够阻止他的“黑手”,伸向南海深处的中国沉宝。
瞒天过海20年
2003年8月,纽约格恩西拍卖行接受一家名为“牧马寻宝公司”的委托,准备公开拍卖一大批汉唐陶瓷、明代花瓶等中国珍宝,底价总计1500万美元。就在拍卖槌即将敲下的那一刻,菲律宾国家博物馆突然叫停,理由是“牧马寻宝”涉嫌非法打捞与走私。
中国文物怎么会在纽约拍卖,又为何被菲律宾政府叫停?这背后是一个海盗式捞宝故事,费·格雷科就是那个海盗。
费·格雷科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老兵,曾参加越战。由于熟悉亚洲文化,格雷科认定南海海域内沉没的中国古船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巨大宝库。他立即回到亚洲,瞄准了菲律宾、印尼及越南附近海域。他先在菲律宾住了至少10年,与菲律宾班乃岛、棉兰老岛以及布苏安加岛一带的渔民混得烂熟,搜集当地渔民讲述的海底沉船故事。
期间,格雷科在香港成立了名为“牧马寻宝”的公司,筹措寻宝资金、招募文物行家。另一边,他千方百计与菲律宾国家博物馆负责人攀上交情,了解该国捞宝手续底细。暗中,格雷科已经招募了数百名菲律宾渔民中的潜水高手,集合他们打捞海底沉船上的“瓶瓶罐罐”。
在后来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格雷科描述了他的临时捞宝队:“他们没有专业的潜水服,甚至连氧气瓶都没有;专业一点的,就在脚上绑上木制的踏板权当潜水员的脚鳍。”他承认自己20年的海底寻宝行动中,具体情况从不为外人所知。
绕过法律网上拍卖
而对拍卖行,格雷科谎称,他的海底寻宝行动是“完全合法”的,获得了菲律宾国家博物馆和有关方面的特许,直至被叫停的那一刻。
据菲律宾《调查者报》报道,格雷科海底捞宝的“巅峰期”始于1997年,一直持续到2002年。其间,他在南海海域先后发现了16艘海底沉船,捞起了约2.3万件古董。令人吃惊的是,数量如此之多、价值如此之高的文物,竟然悉数被格雷科悄然运回美国。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海底探险家埃莫里·克里斯托夫和《纽约时报》记者曾到访格雷科位于洛杉矶市郊的住所:花园里赫然立着几个高度超过两个成人的巨型花瓶;6座被怀疑来自明太祖墓前的石雕,摆在花瓶两侧;精美的瓷碗、陶碟要么被随意摆在地上,要么一叠一叠地堆放在一起,堆得那么高,似乎屋里的人只要迈开步子,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就会轰然倒下,跌成碎片……《纽约时报》记者不禁惊叹:“格雷科的家简直就是小型中国古董博物馆!”
更深的黑幕随之也被揭开:菲律宾国家博物馆否认曾向格雷科颁发过任何捞宝及文物出口的证件,格雷科甚至伪造了该博物馆总顾问约翰·西尔瓦的签名。
在委托拍卖流产后,他对外界的谴责毫不在意,决定改在互联网上拍卖,通过电邮与买家交易。国际考古学家对此愤怒不已,因为不知究竟有多少珍贵文物就这样从格雷科手中消失,从此彻底破坏了考古价值。
比利时人海曼斯
宝物旁落心不死
和职业寻宝人不同,比利时人吕克·海曼斯是一个金融投资家,南海是他的又一个“商业领域”,而印尼人是他的新“合作伙伴”。只不过,他们都没有料到会如此幸运:一艘满载宝藏、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古沉船,正在海底等着他们。
爪哇海的惊喜
2003年的一天,一位欧洲客户敲开了吕克·海曼斯的家门,“我想请你参与一个投资项目,最近有印尼人要打捞南海附近的海底沉船。我打算投资500万欧元,由你出面,注册一家公司,和他们共同运作这个项目,所得收益五五分成,怎么样?”
考虑清楚后,海曼斯不再犹豫。他专程飞到迪拜,注册公司,高薪聘请潜水员和海洋考古专家。不久,他就带着法国潜水专家丹尼尔·威斯奈凯尔,以及两艘比印尼海军军舰还先进的船只,来到了距离印尼首都雅加达130海里的爪哇海面上。
下海勘察刚刚进行到第二天,威斯奈凯尔就瞄到了几块陶瓷碎片,接着,是一个高约30公分的瓶子。威斯奈凯尔小心翼翼地揭开瓶子,看见了一柄金马刀的手柄。“我们找到宝了!”
这是一艘很大的沉船,70米长、15米宽,距离海岸约200公里。海洋考古专家说,商船来自公元10世纪的中国,距今已有千年。这艘中国古船从哪里出航?又要驶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