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人文之声——何香凝美术馆系列学术讲座”迎来了中国当代艺术著名批评家和策展人冷林,他结合自己十几年来对当代艺术的观察与涉猎,给观众们带来一场《从市场角度看中国当代艺术发展》。
说起中国当代艺术,也许不少人会想到刘小东、张晓刚、方力钧等名字,而与这些名字结合在一起的,则是动则上百万美元的拍卖“天价”。1996年12月冷林、高岭等人第一次以专场的形式推出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由于当时整个当代市场尚为形成,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十年后的2006年春天,纽约苏富比推出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一举突破亿元人民币,而本年度上半年中国当代艺术的总成交额也创纪录的接近10亿元人民币,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也纷纷被打破。中国当代艺术迅速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表面繁荣的市场背后是需要让人深思的问题。冷林介绍,时下,许多艺术家开始像商人一样为市场疲于奔命,而缺少了艺术的纯粹性。“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现在我们去看威尼斯双年展都会感觉索然无味:‘这是不是太商业了点?’”
英国权威杂志《艺术评论》每年会评选出100位对艺术发展有影响的人,近年来艺术家的名额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画廊老板、收藏家、批评家等。冷林坦言,与国外成熟的市场链条相比,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面临着尴尬的局面。首先,虽然现在北京、上海等地画廊遍地开花,但他们却依然停留在“卖画”、“拿货”的阶段。其实在国外,画廊是比拍卖会更直接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社会的审美,它们对艺术家的持续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此外,虽然现在国内艺术市场红火,但大多数有钱人都是抱着投资的心态去购买艺术,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群体,这也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畸形发展。他认为,艺术家、画廊和收藏家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位置,不要被瞬间万变的市场流行趋势所驾驭,而是通过自身的介入,让自己看好的画家能持续得到市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