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习惯上又称为缅甸玉,是缅甸出产的硬玉。日本、俄罗斯、墨西哥、美国加州等均产有硬玉,但其质量与产量远远不如缅甸。缅甸北部印密支那地区,翡翠矿床储量最大,很早就开采宝石级翡翠,供应世界各地,因此将缅甸玉作为硬玉的代名词。但所谓缅甸玉并不全部代表保值升值,准确地说,绝大多数翡翠也就该是砖头价,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其不是玉,而是因为是玉,但品质太差。还有一种情况,一粒50万元的翡翠戒面与一粒500万元的翡翠戒面,无论在翡翠质量、样式、大小、种水、瑕疵……都是一等一的,无可挑剔,但结果还是差那么多,为什么?二者之间的价格差别关键在于绿色上的高低。
评价翡翠优劣的先后顺序,应该是色、种、质、工。先看色,再看种和质,然后看工。颜色是决定翡翠价值的重要因素,颜色就是价值,颜色差一点点,价值差很多,这样看来,如何正确观察翡翠的颜色就非常重要了。中国人有句话:“月下美人,灯下玉”。说明人们观察人、观察玉受光源及环境的影响。在观察翡翠颜色时,最标准的光源是太阳光。因为在黄光灯下看翡翠颜色会显得鲜艳些,饱和度也会显得高些,颜色就会变得较好。而在白光灯下看翡翠会淡些、暗些,翡翠颜色会显得差些。所以对于看翡翠颜色来说,绝对要做到“灯下不观色”,这一点则显得尤为重要。
记住这点之后,其余只要记住“浓、阳、正、和”四个字,就可以了。
所谓“浓”指的是颜色的饱和度,又是颜色的深浅,若以纯浓的绿墨水为例,其饱和度为一(即最深色)。然后一直按比例冲淡,它的饱和度就随着降低,即颜色逐渐变淡,直到完全无色,饱和度为零。所以评价翡翠颜色时要考虑的是有无颜色?颜色有多少?浓淡如何?而影响颜色深浅除翡翠内在化学成分的关系外,也与切工厚薄有关,厚的翡翠颜色显得深些,而薄的翡翠颜色会显得浅些。
所谓“阳”指的是颜色的明亮程度,同样深度的颜色可以有不同的明亮程度,这就是平时所指的颜色的鲜艳和暗淡。当观察翡翠的颜色深浅后就要用鲜阳度来衡量翡翠了。因为鲜阳度是构成翡翠颜色美感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难求的因素。它决定翡翠价值的高低,翡翠颜色的鲜阳度差一点,那么价值就会差很多,鲜阳度是与价格成正比关系的,也就是说颜色越鲜,价值也就越高,各个地区的顾客对颜色的深浅喜爱虽各有不同,但对鲜阳度的要求却是一样的。影响颜色的鲜阳度的主要原因是含有内含物,光源的强弱也会使鲜阳度大有不同。
所谓“正”指的是翡翠颜色的纯正程度。翡翠的绿色往往多多少少混合有黄色或蓝色,甚至灰色,这样就会降低颜色的美感,从而降低其价格。翡翠绿色的色调若仔细观察均看不出有其他色调时,是纯正度最高的颜色其价值也是最高的。稍带黄色的绿色,由于不会影响绿色的鲜阳度,对价值影响不大。但稍带蓝的绿色则会影响较大,因为蓝色会降低鲜阳度,所以对价值影响较大。偏灰的绿色,有暗而脏的感觉,不讨人喜欢,对价值影响最大。
所谓“均”指的是翡翠颜色分布的均匀程度。由于翡翠是由无数微小晶体组成的,每块翡翠的颜色不可能均匀一样。不同方向观察颜色多多少少都有不同。颜色的均匀度与绿色的体积多少成正比,颜色均匀即绿色布满整个空间。以此类推,很明显均匀度越高,含绿色越多,价值也就越大。
但这些评价标准也只是适用于天然翡翠,也就是通称A货。对于人工处理之翡翠,比如B货、C货,甚至B+C货,就没什么意义了。
C货是指经过人工加色的假色玉。其方法是借高温高压将染色剂渗入原来无色的翡翠中,使它的全部或局部染成翠绿色或紫色等,但其色泽会随时间转淡及变暗哑。而B货是指曾以化学方法清除表面的瑕疵、杂质以及黄色部分的翡翠,只保留原有之绿色及白色的原素,然后以环氧树脂胶注入玉石内作为巩固,让整颗翡翠看来更通透,颜色更鲜艳。可由于在化学处理过程中玉石的内部已遭到破坏,结构因而变得松散,故B货很容易在表面露出裂纹。另如在处理过程中同时加入染色剂便称为B+C货。
可以负责任地说,在宝玉石这个收藏领域,一切非天然的东西,价值都不大。
至于如何鉴别ABC,我国珠宝业的前辈们,在长期的翡翠加工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比如对于翡翠手镯的A、B货鉴别一般以听声音为主。在无裂的情况下将一只手镯用手指吊起,拿起另一只手镯或其他硬物轻轻敲击(一定要轻轻敲击,用力大了一是对手镯有损害,二是声音可能有误),A货声音清脆,悠长有回音,呈金属声;B货声音沉闷、沙哑。而对翡翠C货的鉴别较简单,通常用强光手电筒对其进行透射,A货的绿是有色头色尾,有浓淡过渡的斑点成条带状,而C货在强光透射下,绿色均分布在晶粒周围或裂隙之中呈细线状。
但这些都是经验之谈,一句话:没见过真的就永远不知道怎么区别假的。“多看少买”,在任何收藏的领域都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