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评论
珍品实在凤毛麟角 瓷器缘何缺席民间国宝?
来源:北京日报 2007-08-24 11:39:07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图为关海森用仪器检验瓷器的真伪

  首届中国民间国宝评选活动历时两年,最终评审结果于近日在北京揭晓,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作为民间收藏的大项瓷器,在国宝评选结果公布之时无声无息了。这样的境况原因何在呢?

  就这个问题,笔者采访了陶瓷鉴定专家关海森先生,他也参与了此次民间国宝评审活动。关海森分析道,瓷器、玉器、青铜器、古家具、书画等类的收藏项目在民间不太容易出精品,反而是一些杂项如:漆器、料器、景泰蓝等更易出珍品。这次国宝评选活动,来自全国各地被送来参选的瓷器数目非常庞大,也是各种藏品中最多的一项。但是最后瓷器都纷纷落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在评选过程中虽也不乏一些古代真品出现,但由于现存数量比较多,造型不够精美,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都不足以入选国宝。而谈到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关海森看来,现在收藏界很多人并不真正懂得瓷器,大部分是随波逐流,他们收藏瓷器的目的不是为了“玩”和“品”,也不一定是出于爱好,升值空间才是他们所热衷追求的。而文物之所以珍贵,就在于传世的数量很少,珍品更是凤毛麟角。如果抱着投资赚钱的心态,此种因必有此种果:许多人买了满满一屋子的瓷器,可一件真东西都没有,即使淘到一两件真品,也是档次比较低、不入流的瓷器,没什么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正是由于很多收藏者把古玩瓷器当成了和股票一样的投资工具,没有文物鉴定方面的知识,缺乏古玩鉴赏的经验,更不曾认真研习,一味地盲目冲动,怎么能在大浪淘沙中淘到金子呢?而也正是看到了现在收藏界的燥热气氛,造假者应势而出,各种做旧造假手段翻新,花样不断,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这也是此次国宝评选中参选瓷器为何难见珍品的重要原因。关海森先生入行十几年,在收藏界目睹了大量将赝品当真货收藏的事例。他记得有一个朋友曾用二十万元从一个老者手中买到一个青花瓷瓶,这个朋友如获至宝,专门请他去鉴赏,可关海森仔细察看了一番便断定这是一个现代工艺的赝品。这位朋友听了十分不快,不信是赝品。关海森让他把瓷瓶倒过来,用清水从上往下泼洒,没想到,从瓶子上流下来竟是血一样红的液体,原来这是用高锰酸钾做旧的新瓷瓶,高锰酸钾的细微颗粒还残留在瓶身上。盲目、从众、妄图一夜暴富的侥幸心理正是收藏界造假与赝品日益增多的症结所在。当然还有一部分造假者的手段十分高明,一般人很难用肉眼和经验识别真伪。关海森介绍说,曾有一个收藏者拿着一个瓷罐请他帮忙鉴定,那个瓷罐从外表看很是古旧,罐的底足是老的。关先生仔细观察后得出结论,这是一件赝品。原来这是用旧的古瓷的底“嫁接”新的瓶身,这种古今合璧的手段具有较强的欺骗性。

  古语云:“乱世黄金,盛世古玩”。如今,国内古玩收藏热潮热度不减,可怎样才能在这躁动的市场中保持冷静和理智呢?关海森建议,读书是收藏者必须走的第一步。对于一个初入门的收藏爱好者来说,读书是必要的。对书中的图片可以作为学习古玩的参照物,最好不要照着书上的图片来购买古董,特别对那些与书中的图片“一模一样”的东西要特别警惕。现在大部分造假的东西都是照书上来仿造的。还可以学着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与工具,通过现代科技方法对比,更容易找出真品与赝品的区别。关海森说,古玩行搞收藏最忌贪。不要总想着拣漏,以小搏大,其实,真正的好东西已很少有漏可拣。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