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资讯
“强迫性艺术”能否承载大众味——再谈城市雕塑标记生存与文化内涵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2007-09-05 11:55:48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城市雕塑并非一个陌生概念,其折射城市风貌和浓缩人文精神的意义也被世人熟知。但当上海承办的2010年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基点,城市雕塑就应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含义和高度,如何在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同时凸显上海的标记,如何将凝固的城雕跃动而且服务于上海,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去解答。 
     
     1  城市名片根基植于  何处高速变化怎样留下烙印 
     
     近几年,城市雕塑已被市民称为“强迫性艺术”,走过路过不得不看,而城市之间建筑雷同性也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常年在外求学的刘楠就有这样的感慨:“走到哪都是高楼大厦,楼宇之间的差异很小,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穿梭常常会让我产生到底在哪生活的错觉。”可能说到北京,故宫、长城是文化古都的代名词。深圳、广州则更多被人联想到是数码电子的产业链。那么,上海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东方明珠还是新天地?当然,这些都是上海城市建筑的独有标记,但这些新兴或翻新的城市建筑,伴随着城市变化发展的同时也难以留下深刻文化内涵的烙印。在此,我们无需急于为这座城市寻找代言人,但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设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一员,倒不妨可以作为一张个性名片去展示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城市雕塑往往被称为“用青铜和石头写成的编年史”。它承载着历史也体现了当下的人文精神。在外滩陈毅市长的雕塑前,正在健身间隙休息的王玲娣阿姨这样说道:“其实看到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建筑,作为上海人自然为城市发展感到骄傲,但对我们老一辈而言,老上海的点点滴滴才是最值得纪念的。比如陈毅老市长的雕像,放在外滩这群老建筑中让我们感到很有亲切感,想想解放前老雕塑还有很多,有的在战乱中被摧毁了,有的在‘文革’中被破坏了,政府应该想办法把它们重建起来。”城市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老建筑的放弃和新建筑的建立,那么城市雕塑到底该以怎样的姿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环境下“生存”呢? 
     
     2  城市雕塑缺位现象明显  新老皆可只求搭配环境 
     
     对于城雕的设计和摆放,在复旦大学艺术系就读的张弛同学这样说道:“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老城区,可以多一些具象的雕塑,比如有纪念意义的名人雕像等等。而在新兴城区,放一些和周边的环境相契合也具有很好装饰性的抽象艺术就很不错。当然太超前或太平庸的东西,引不起人们的共鸣就不适合了。毕竟城市雕塑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必须反映这个城市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城市风貌。我觉得近20年来上海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城雕的缺位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外企工作的小杨也有着同样的感慨:“在浦东工作生活的我因为接触西洋化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更欣赏抽象雕塑所带来的视觉震撼。艺术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应该有灵魂、能带来感动的作品。我们应该留点空间给那些有想法的艺术家。当然,前提是要和周边环境、人文气息等相结合。比如在浦东陆家嘴附近或是一些高档新型社区中就可以摆放更多吸引年轻人的艺术感更强的抽象雕塑。”上海是一座多元化的城市,各种文化在此迸发交流,在城市雕塑的设计和摆放上也应该区分对待。比如在虹口区四川路附近,汇聚着大量的名人故居,在那我们除了看到很多保留的老建筑外,在多伦路上更是发现了很多老艺术家们的“身影”。 
     
     3  未来城雕将迎世博开幕  作品生命肩负永久之爱 
     
     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世博会,我们要向世界展示怎样一张有个性、有内涵的城市名片。无论它是具象或是抽象,是人物纪念抑或装饰环境,只要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四周相契合就是好的城雕作品。城市雕塑家们赋予其作品生命的同时更肩负着人们对其能否产生永久之爱,或给人以回味,或给人以感动。我们当代的艺术家们也有责任有义务向大众传递正确的艺术观念,而不仅仅为了夺人眼球而创作雕塑作品。现在,上海的城市规划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设计师去创作,千座城雕的征选,也让我们普通的百姓可以参与其中,为世博雕塑集思广益,说不定明日城市中的某一角就会融入你的一份成果。

在佘山公园展示的玻璃钢雕塑作品。用现代材料创造的雕塑艺术是否能符合大众审美情趣。/董鸿景/摄


陈毅青铜雕/董鸿景/章永浩/摄

火——马克思 树脂雕塑/董鸿景/毛承德/摄

东郭先生花岗石雕塑  董鸿景/唐世储/曾路夫/摄

年轻人喜欢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形象的作品/董鸿景/摄

孩子们总是喜欢在自己喜爱的雕塑前驻足留念/董鸿景/摄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