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艺术、评论
从美术创作看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来源: 美术报 2007-09-14 10:49:25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自古以来,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文化都伴随着经济的兴衰而有起伏地发展。文化人——作为时代的精英,始终走在引领时代变革和发展的前列。但文化的盛衰也与当时的社会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宋、明、清的文化盛世,就得益于当时经济飞速发展,生活富庶安适,给当时的文化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和基础。

  如今,随着我国日益强盛,文化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盛世兴文化”,对包括诗词、绘画、书法、戏曲、舞蹈等在内的传统文化和对带有现代色彩的电影、电视、音乐的创作赋予与时代相贴切的和谐元素,既是传承中华民族的光荣文化传统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和文化人的责任。当代美术创作也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使命感中与时代合拍。

  艺术创作与历史相和谐

  在中国的美术史上,曾经有过几个美术的“有影响”时期,也出现过一批批的大师,但由于当时时代局限,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面兴盛,或者仅受宫廷喜恶的影响,因而美术没有能够呈现出全面的繁荣。譬如,在唐朝,人物画的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如吴道子、阎立本、周昉、王维等有名的大画家;到了宋代,皇帝建立了宫廷画院,宫廷画家的创作群体特别突出,花鸟画有了很大的发展;而明清时由于交通环境相对较好,所以山水画得到了发展。而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日益发展,绘画材料趋于丰富,同时由于文化的开放和交流,西方的绘画技艺得以和中国的传统绘画形成碰撞甚至是冲击,所以美术创作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态势。

  纵观美术创作,其主旋律一直都没有改变,那些经典优秀的美术作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现代,都是与时俱进的。因为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应该是把握时代脉搏,为时代主题服务。如徐悲鸿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作者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而《愚公移山图》则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表达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在反映时代精神上,徐悲鸿以战士的情怀,用画作振奋了那个时代。而齐白石的虫草,也以和谐宁静的画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需要。

  当然现代画家优秀的作品更多,远的不说,就拿王西京《远去的足音》、王有政的《捏扁食》来说,我们就可以从中体味出,他们一个是反映改革的艰辛,一个是反映生活的祥和。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文化道德和文化职责,应该把文化思想和理论提升到民族和谐和睦的主体上来,通过一幅幅画面来反映时代变迁中美好的生活场景。

  无论是徐悲鸿以绘画来振奋民族的精神,还是齐白石以虫草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是王西京以绘画来反映整个时代改革的艰辛,还是王有政绘画中呈现的和谐之美,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整个时代的影子。徐悲鸿的作品与那个时代是和谐的,因为他看到了民族的弊病,于是以自己的奔马,来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齐白石也与那个时代是和谐的,因为旧中国虽然积弊很深,但是人们渴望和谐文明的声音是无法被淹没的;而王西京以自己的忧患意识,用历史题材来强调当代中国的改革之音,应该具有牺牲的精神,这和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壮士》是多么地相近;王有政的《捏扁食》更是自足自乐的乡村影像,更是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所渴望的最温馨的需要。

  实践证明,越是盛世,文化越繁荣,思想越活跃。反之亦然。我们看汉唐文化的大气恢宏,宋明文化的思想繁荣,清朝美术的名家辈出,这无不反映出时代的影像。当代美术家必须遵循时代的规律,与时俱进,创作出有益于社会和谐的作品,或激励奋发民众的激情,或把民众的心声通过画面反映出来。

  真情是画家内心和谐的产物

  在任何时代,画家创作的思路都是贴合时代的。他们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反映了时代的心声,把人们生存的基本欲望,通过自己的绘画反映出来。这些绘画超越了时代本身,也超越了画家心灵的禁锢。我所列举的几位画家的人生历程本身是坎坷的,充满了艰辛、迷茫、渴望和困惑,他们经历的种种不平与磨难,促使着他们寻求一种解脱困惑的方法,生活带给他们的艰辛和困惑,迫使他们在极度痛苦中找到发泄的缺口。由于认识了艺术的力量,于是通过这些表达时代民众心声的图画,反映了大时代民众的心理需求,创作与思想上的和谐,创作与时代的和谐,使画家超越了自我,这一幅幅经典的作品,成为整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食粮。

  作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工作者,不管生活是苦是甜,他的思想都应该是超越苦难与甜蜜的。如果没有思想上的超越,那么他的艺术作品必然单薄、浅陋,缺少真情的。如果缺少了发乎内心的真情或者创作热情,那么这样的绘画必然缺少生命力。而这真情,也应该是画家内心和谐的产物。因为只有内心的平和,才能使画面思想深刻。

  从这个场景看,艺术家内心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脉搏是紧密相关的。如果社会不和谐,可能导致一部分艺术家的沮丧失望,但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他必然能从这不和谐音符中,窥探到和谐的因子,并从中发掘生活的美感,从而创作出振奋人心的力作。这也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区别于一般文化工作者的地方。

  美术作品应代表时代的主流特色

  美术工作者是美术视觉艺术的创作者,其作品被称为艺术创作,直接来源于人民群众,又面对人民群众。所以,一个时代的美术作品无不代表这个时代的社会特色。长安画派有句格言即:“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伸向传统”是一个普遍而简单的观点,所有的美术家都懂得: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宫廷画家或是民间画家,无论是写实派还是文人画,他们都能基本遵循“以人为本,协调对称”的中庸之道。这与现行提出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然而,由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她的发展历程中无不受到外来文化的侵扰。特别是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一次唤醒了当代文化人的创作思绪,但是在这物欲横流、信息极其发达的时代,外来文化的误区使当代画家有了无数个奇特的现象,许多画家彻底抛开了传统的创作理念,似乎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以超前、出新、突破自我等思想观念,在美术创作上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有的作品不以美为宗旨,却以丑为标准,好好的一个农村少妇,却画成了一个大头小身子,满头长疮的丑妇;有的山水画用各种现代材料替代传统绘画原料,用炳烯在宣纸上胡乱涂抹,既无“线”的概念,又无“形”的标准,看起来画面似是而非,没有丝毫美感。更有甚者,画面猎奇百怪,树不像树而像蛇,致使画面妖气芸芸,鬼气森森。不知此类画家想要表现的是什么,想给人们展示什么样的美?试问胸中无山水,笔墨如何能够生秋风?满腹妖魔鬼怪“克山病”的人物,“盘丝洞”的山水,如何能够代表这个和谐而美好的时代?在此笔者只是发一番感慨而已,并无批评指责之意。

  祖国让美术家充满激情

  笔者最近参加了青海、云南、四川、西藏四省联办的2007大型康巴艺术节,在艺术节的开幕式上,我看见了一个恢弘的场面,数千各族儿女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衬映的辽阔草原上,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跳起传统的藏族“锅庄舞”。那服饰华美的千人共舞,如天上的彩云在绿色的海洋中漂浮。舞蹈的韵律、形式极为恢弘、博大、整齐、有力,在广袤的草原上,中华民族在这个空前盛世构建的和谐、团结、进步、幸福、欢快的大舞台上起舞。由此场景使笔者联想起中华大地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大家庭的美满、幸福、和谐,更想起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那种海纳百川的大气度、大气魄、大风范,包容和传承着我们祖先优秀的思想品德,使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我中华民族相媲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和奔放的灵感。

  脚踏着祖国神奇而博大的土地,眺望着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和巍巍昆仑,欣赏着江南秀色团绕的美丽,品味着中原悠久的历史文化。不由不豪迈欢呼,我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后裔,在这样一个美好时代,我们应该摒弃那些尘俗的东西,从思想上过滤一下外来文化的奇泛现象,为这个时代服务,为民族服务,为崇高的创作服务。

  集体创作以集体为中心以和谐为根本

  自古以来,画家创作一般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画法各自为政,也有少数画家联合进行创作,但大多以个人特点和风格为主体。近期笔者通过一次与十几位画家的联合作画实践,得到了一些新的感悟。

  由十几位优秀画家联合创作的画面,应该是协调、浑然一体的好作品,但联合作画时,又往往会表现出各自为政,甚至不顾及画面的整体效果,急于表现自我,重墨强调自我风格的劣势。更有甚者,有的画家看到前一位画家笔墨存在明显的失误,却不予以及时纠正,而是窃喜菲薄,最终导致产生一件整幅画面干疮百孔,章节飘零、互不衔接,风格各异,瑕疵重重的劣质作品。面对这样充斥着画家内心狭隘与自私的作品,大家又如何能够从中感受到和谐呢?所以,从当代美术创作看构建和谐社会,笔者认为画家首先应该端正思想,以团结、务实的心态,去和创作伙伴交流、互融;再把各自的艺术风格归纳整理,找到一个既与自己风格相类,又与大家风格接近的主线,来协调画面的构成,增强艺术的整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作上彰显整体的实力、凸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在我们这次集体创作中,首先由一个画家统筹整体画面,把握创作主线。然后根据不同画家的特点,发挥其创造功能,如画树的专画树,画山石的专画山石,画流水瀑布的专画流水瀑布等等,定向、定内容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统一画家的思想,自然交换创作位置,相互扬长避短,弥补欠缺,使其长处愈长,短处愈短,最后创作成为一幅整体效果完整,创作主题鲜明,笔墨运用自然,色彩和谐统一,画面构成得当,效果十分完美的一幅既有每个画家自我风格,又看不出某个画家具体特色的优秀作品。在此创作活动中,参与的画家,无一以自我为中心,大家相互学习,互相批评,互相包容,各取所长。通过此活动,达到了相互尊重,共同提高学术交流的目的与功效。大家一致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持续地进行下去,不断地扩大团体创作的圈子。

  画家跳出狭隘,融于自然、融于社会,寻找生活中一切可以发掘的美来启发灵感,也寻找到突破狭小自我而超越自我的方式。因此从这次团体绘画创作中,笔者认为不要拘囿于个体的智慧,更应该在团队中,寻求绘画的能动力,积极调动每一个创作者的原动力,为时代这个大格局服务。

  把社会责任与心灵自由和谐地统一起来

  由此看来,美术创作者应该与当今社会务必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大格局相结合,务必与时俱进,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大和谐、大思路、大气度、大创作之目的,使美术作品更具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感召力。

  所以,只有把社会责任感和心灵自由和谐地统一起来,我们文化人才能在社会主义审美理想的指引下,深刻地认识生活、发现生活,让艺术成为时代前进的火炬和号角;才能激发创造的灵感、想象和能力,调动埋在心灵深处的生活感受和情绪记忆,灌注全部的热情和心血,从而凝聚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和我们一起沉潜于情感的体验之中,为美术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尽一分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

  杨霜林,1957年生于陕西潼关县。现任陕西山水画研究会常务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等职。

  代表作有巨幅山水《高原曙光》、《天地造物》、《祁连雪》、《天峻山传奇》、《金色门源》、《黄河第一弯》等。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及《中国文化报》、《美术报》、《陕西日报》、《华商报》、《国画家》等有关新闻媒体多次给予报道。

  2004年在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的“西安中国画院青海采风作品展”上,他的画作得到了同行及当地人民群众的一致赞誉与好评。2005年12月,参加法国卢浮宫世界艺术沙龙展,作品《黄土之秋》参展并获特别奖。2006年5月,大型作品观摩展“以山水的名义——突围”,在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近年来,画家在潜心钻研绘画之余,积极主动参与公益事业,在陕西传统文化及民居、古建筑的保护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尤其对北院门144号民居高家大院的修复保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