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评论
马继革:“中国风”让花鸟画在英国受宠
来源:新京报 2007-03-16 14:51:27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故宫博物院与大英博物馆首次牵手,那些久违的“留英”中国文物首次东归来到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18世纪世界的同时,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18世纪的中国,不停地还原在小说、影视中,来自文物本身其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文本。

  中国有大量的文物流失在外,本次展览我们可以看到部分,但更多的中国文物,因种种原因被掠夺流失到大英博物馆,我们却无缘得见。所有这些珍宝背后,是两个大国、两种文化之间互相影响的交流史,其中有欢乐,也有痛楚。

    以《乾坤生意图》为代表的中国花鸟画在英国受宠,是当时“中国风”这个大的背景造成。18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对遥远的中国进行想象。他们会将中国想象成一个美好的国度。由此,一股“中国风”在西欧上流社会和知识界兴盛开来。与中国有关的绘画自然会成为他们追捧“中国风”时体现出的一种行为。

  中国画曾是西方高档消费品

  由于这次展览场地的限制,这幅长卷并没有完全展示,卷首有陈洛题写的“乾坤生意”几个字,卷尾题字和印章表明这幅画有着长久的“交流”史。究竟这幅画怎样到了英国,我们比较认可的观点是通过民间贸易和民间交流。因为,乾隆、嘉庆以前,中英之间的民间贸易和民间往来非常多,这与中国和法国、东方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是一样的。比如在广州设立“广州13行”进行贸易在当时都已经很正常。

  事实上,中国艺术品的交流在明代就比较多,由此中国艺术品在国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欧洲大陆,包括英伦岛,便产生了对中国的向往,青睐于中国的书画,当然还有丝绸、瓷器、茶叶,都是作为高档消费品来使用的。

  中国画是中国杰出艺术的代表,国外有收藏能力和收藏爱好的人都喜欢收藏中国艺术品,这种方式很正常。

  花鸟画更易让英国人接受

  18世纪,英国与中国在交流绘画方面,选择花鸟类绘画的原因是由英国人的生活习惯和特性决定。英国的环境决定了植物比较丰富,英国人对花草非常喜爱,容易对植物类的东西产生好感。而且18世纪的英国,到各地探险的冒险家被鼓励收集各种各样的标本。冒险家们将成千上万的种子带回英国。18世纪晚期,英国园艺色彩单调,本地花卉大都花小色淡,以蓝色、紫色、黄色、淡粉色为主。

  后来,中国等地的花草彻底改变了英国园林乏善可陈的局面。中国的牡丹、杜鹃和紫藤,成为英国园林的常客。相比之下,其他艺术门类,类似建筑、人物绘画,从英国人的个人角度来看可能就接受不了。这也许是《牡丹蝴蝶写生图》能被收藏的原因。这个作品,按照中国书画表现植物的技法和水平来说,比较低,但“大英”能收藏,就是基于对植物的喜爱。

  此外,影响中英在绘画交流上倾向于工笔花鸟画的原因还在于中国丝绸大量被“交流”到了英国。对英国人来说他们首先接受的便是图案式的东西。而中国传统图案里,植物类就是一个很大的门类。这一类东西英国人接受起来非常容易。

  元代绘画在故宫也算一级品

  仅就《乾坤生意图》一幅作品来看,它的落款是至治元年,属于元代后期,从时代上看比较早。从画功来看,工笔花鸟画画得也比较工细。时代早就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比照故宫博物院,元代及以前的作品都是按照一级品来定级。所以《乾坤生意图》在大英博物馆列为十大最珍贵的中国文物藏品,也是很正常的。(马继革,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