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名师大学堂
现代设计中的中国书法艺术
2007-12-05 10:04:00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老舍先生说:中国画与中国字是同胞兄弟。这里讲的“同胞兄弟”,就是说“书画同源”。唐朝著名书画鉴赏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正因为书画同源,独特的汉字便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而且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其它艺术。

    ● 书法艺术充分体现着易学和老庄哲学思想

  
    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有形的,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两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是易学文化与老庄哲学思想的“活学活用”。
              
    唐太宗是古代皇帝中喜爱书法的第一人,对王羲之的书法如醉如痴。爱屋及乌,不但亲自为王羲之作传,据说临死时还下令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带到坟墓里去,使这个一直被后人赞不绝口的书法珍品孤本,至今不得见天日。王羲之有今天的盛誉,大半功劳在唐太宗。唐太宗写过许多研究书法的论文,对书法很有些研究,他说:“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又说“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芒,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
              
    古人也把书法当作一门贯通一切的艺术在研究。唐太宗在谈及自己研习书法心得时说,自己年轻时,指挥千军万马,南征北战,对军旅之事了如指掌。在指挥作战时,观敌阵即知其强弱。以我之弱对敌之强,以我之强对敌之弱。敌犯我弱,追奔不过百数十步,我击敌弱,必突过其阵,从背后反击,因此多用此法取胜。于是就想到书法艺术与指挥艺术当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纸之上,黑白之间,书法中的笔阵图,正如战场上的兵阵图。所以,他就得出学习书法的要义:“今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这就是书法艺术对唐太宗战争艺术的深刻影响。也正是老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思想。
            
    古人把书法当作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艺术。欧阳修在《试笔》就有“学书为乐”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又有“学书消日”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还有“学书作故事”说: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他时便为故事。 


    还有“学书工拙”说:每书字,尝自嫌其不佳,而见者或称其可取。尝有初不自喜,隔数日视之,颇若有可爱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较其工拙,而区区于此,遂成一役之劳,岂非人心蔽于好胜邪!还有“学书静中至乐”说:有暇即学书,非以求艺之精,直胜劳心于他事尔。以此知不寓心于物者,直所谓至人也。寓于有益者,君子也;寓于伐性汨情而为害者,愚惑之人也。学书不能不劳,独不害情性耳。要得静中之乐,惟此耳。夏日之长,饱食难过,不自知愧。但思所以寓心而销昼暑者,惟据案作字,殊不为劳。当其挥翰若飞,手不能止,虽惊雷疾霆,雨雹交下,有不暇顾也。古人流爱,信有之矣。字未至于工,尚已如此,使其乐之不厌,未有不至于工者。使其遂至于工,可以乐而不厌,不必取悦当时之人,垂名于后世,要于自适而已。

    上面这些例子,都反映出书法与易学和老庄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 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优美的线形设计

   
    当我们看到一幅书法艺术作品的时候,首先就是一种美的感觉,美的享受。这时我们并不一定留意作品书写的内容。譬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仅从文章说,没有王勃《滕王阁序》那样酣畅流利的笔调,令时人叹为“此真天才,当垂不朽”;也没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那样清新流畅的语言,被后人誉为“两晋文章,惟《归去来兮辞》一篇”。但因为它是书法艺术的楷模,所以文章流传于世,被后人称为“行书之祖”。这就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一个不太懂或完全不懂书法的人,也照样喜欢书法艺术。在中国,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挂有书法作品。楹联、条幅、中堂等,比之绘画艺术还要普及。唐朝张旭、怀素是两个很有影响的草书大师,一个是“书圣”,一个是“书仙”,被人称为“颠张醉素”,到现在为止,他们的字也有许多人认不得,或者不全认得,但这并没有妨碍人们喜欢他们的书法艺术。可见,书法艺术在中国是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大众基础的。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意文字(字体表示语言中的词或词素);表音文字(拼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中国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我们的前人在书写过程中,逐渐上升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于是就产生了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抽象符号艺术,它靠了单纯的线条的架构,演绎出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形象。如果说书法是一种构成艺术,那么,它就是西方构成主义的老祖宗;如果说书法具有一种诱人的抽象美,那么,它又是西方抽象派艺术的老祖宗。所不同的是,中国书法还体现了天地万物“对立统一”的规律,还体现了“天、地、人为主”的精神。
              
    从某种意义说,中国汉字的演化历史,就是中国人运用线形设计艺术的历史。晋朝的卫铄,史称卫夫人,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书法家,还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杜甫有诗云:“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可见它的书法艺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卫铄有《笔阵图》云:“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之角。“戈”,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滕。“捺”,崩浪雷奔。“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人斩斫图。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进一步解释道: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 ? 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古人书法艺术的技法运用,亦如我们现代设计技巧的表现手法。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东汉的蔡邕说书法有九势:“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唐朝的欧阳询说书法有八诀:“如高峰之坠石;似长空之初月;若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劲松倒折,落挂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一波常三过笔。”北宋的苏轼说书法有五气:“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
              
    现代人也讲书势,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说:“如果写时注意力在笔划的轨道上,把点划姿态看成次要部题,则无论用软毫硬毫,都会得心应手。写熟了结字,即用钢条在土上划字与拿棉花蘸水在板上划字一样会好看的。”他又说,“还有人误解笔划中的‘力量',以为必须自己使劲去写才能出现的其实笔划的‘有力 ’是由于它的轨道准确,给看者以‘有力'的感觉,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出不出美观的力感。”

    如上所论,中国书法艺术,其本身就是一种绝妙的线形设计,这种线形设计,从有汉字的那天开始,就在不断地的演进着,升华着,直到今天,这种线形设计已经走向全世界,成为许多外国艺术家和设计师常常借鉴的艺术创造手法。

    ● 中国书法影响着西方的艺术与设计    

 
     吴冠中说:“无论西方和东方,无论油彩或墨彩,都在努力挖取对方的人参果以求得道成仙。”(《漫谈两岸文化交流的未来》)中国书法艺术就是西方人一直在挖取的“人参果”。刘国松讲过一个故事,说他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在美国教书的时候,美国人专门为他开了一门课,叫他用中国的毛笔来教素描。这就是中国文化对美国人的影响。

    其实中国书法对西方人的影响,远不是今天才开始的。早在 1884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那时正是中国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华民族沦为百年屈辱的时候,而这一年还在进行着中法战争,腐败的满清政府不可能送去参展的作品。结果日本送了很多浮世绘的作品,在博览会上出尽了风头。我们知道,日本的文化和艺术,早在汉唐时就受到中国文化与艺术的深刻影响,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儒、道、佛(被中国化了的佛教)文化,在日本一直站着主流的位置。日本的大学问家,几乎同时都是造诣很深的汉学家,中国的书法艺术在日本也是风靡得很,至今日本的小学生还要上中国书法课。所以,当西方人看到日本的浮世绘在二度空间里,用线来表现,感到非常吃惊,他们没有想到二度空间的表现,对艺术的掌握比三度空间更到位。由此,写实到了无以复加地步的西方印象派的绘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很快就开始了变形,并且不久就步入了抽象。这与其说是受了日本画的影响,毋宁说是受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中国书法就是一种抽象艺术。

    一个加拿大的汉学家曾经说, 2020年就是中国人领导世界的时候。这说法是否准确,我们姑且不加以评论,但至少说明了当今世界的某种潮流。在西方,无论是印象派,还是抽象表现派,都是受了中国书法的影响。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在西方现代艺术教育摇篮“包豪斯”领导新思维的伊顿和康定斯基、还有毕加索这样有世界影响的绘画大师,在接触到中国的书画艺术之后,便开始改变创作手法。他们的作品明显是受了中国书法的影响,有了线形的运用,装饰也有了中国文化的味道。他们学中国画家的画法,用黑线条,用勾线平涂,画写意画。他们利用中国书法的线条,使写意画走向了抽象画,用了中国文字的线条,细线条把整个物体抽象化。毕加索发展出了立体派的画,他们的人物画仍然维持着面与面的关系,但已经不是三度空间中面与面的关系,而是二度空间的面与面的关系,把物体平面化。他们一步一步地走向抽象,而且是纯抽象。一些艺术家公开表明他们是受了中国老庄思想,即“有无相生”论的影响。他们解释说,一个空间,人不能居住,不能利用,但是用墙把四面围起来,盖上屋顶,就是个有用的空间。这就是无生有;一个空间里,摆满了桌子,就搬不进机器,摆满了甲物质,就不能摆进乙物质,这就叫有即无。他们认为,过于饱满的画面,观众没有了欣赏空间,应该留出空间,让观众去想象,这就是中国的老庄的“有无相生”思想。我们不能说他们对老庄的内涵已经认识得十分深刻,但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一张叫做《白和白》的作品,几乎就是一块大白布。这也许就是他们理解的老庄哲学思想,理解的中国书法艺术。
              
     印象派的作品,抄袭中国的绘画,开始用黑白画抽象画,而且画面中白的部分不涂颜色,他们称为“白描”,说这是受了中国书法的影响。他们在画面中大量地运用中国的文字,甚至把中国的书法乃至拓片都运用到作品中,齐白石的图章、中国的汉字,常常在他们的画面上出现。纽约画派大师波洛克在作画时,先把纸皱起来,然后再铺平了画,画的时候用中国的毛笔,中国的墨,中国的纸,他说只有中国的纸才能画出美妙的线条,才可以留白。“行动画派”也自称是受了中国的影响。一个叫马丢斯的画家,自称是受了中国书法理论的影响,他说中国的书法理论认为,书法的精华在于写的过程,而写好之后的是糟粕。他说在写的过程中,身体全神贯注,整个扑在画布上的时候,是最美的时候。所以他就拿了一大桶墨,拿了一根大笔,像一个剑侠一样舞了起来。西方的现代绘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把中国的线条拿来运用,也把中国书法在创作中的趣味拿来学习。

    ●  书法艺术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久用不衰的法宝
         
    我们自己的一些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也不断地从中国书法中汲取营养,看他们的作品,于有意无意之间,都渗透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在这方面,香港的靳埭强算是很有代表性、也是很有成就的一位。他的许多作品,如《日本宗教团体杂志封面》、《美国〈传递艺术〉杂志封面》、《第四届亚洲艺术节海报》、《“自在”花纹纸海报系列》、《日本株式会社阳光社纸品挂轴》、《香港艺术在洛山矶展海报》,包括他自己认为最得意的《中国银行标志》等等,都有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子,甚至也把书法直接用于设计中。
            
    另一位是在近几年风靡世界的中国艺术大师韩美林,我们从他的全部作品中,不但看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影子、中国远古先民的图腾符号、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神韵,更可以体会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巨大魅力。韩美林设计或者是担任总设计师的一些作品,更有中国书法艺术的韵味。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中国申奥会徽等,无不流淌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动力。西方设计师设计的奥运会五环标志,尽管也手拉手,但它是静态的置于旗子上,而在中国设计师的手中,于易学文化、道家文化和中国书法艺术下鲜活起来,升腾起来。看到它,有谁不联想到中国先贤创造太极文化的伟大,有谁不认为蔡邕二千年前创造的“飞白”书法艺术的精妙!韩美林的作品已经遍布国内外,但他仍然咬定自己的“根”,他说:“我酷爱民族和民间艺术,我一生也不能离开这个‘根',她是抚育每一个中华大地艺术家的母亲。等我们长大成人了就得自己站、自己走、自己养自己。在困难面前或是在胜利面前,不要忘记回一回头,看一看这个赋予你的母亲。不要一辈子不断奶,但也不要跟着别人去姓人家的姓。”  
 
    中国书法艺术就是这样,从古至今都在启发着、丰富着中国的艺术与设计,我们可以任意从任何一件艺术与设计作品中,察觉到、体味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