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序言
此书是199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的修订版。1987年到1988年我和周彦、王小箭、舒群、王明贤、童滇一起合作完成了这本书。1988年五月交稿,本来应该在1989年出版,但是由于1989年“六?四”事件的发生,此书受到审查,一直拖到1991年才允许出版。所以,准确地说,本书的书写内容和立场实际上都来自1988年之前。所以,此书没有包括1988年发生的历史,更没有包括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因为它还没有发生。《中国现代艺术展》应当是’85美术运动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为了保持本书的原貌,现在没有把《中国现代艺术展》补充到本书,但是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打算把《中国现代艺术展》单独作为一本书另行出版。把《中国现代艺术展》的史实梳理出来也是我多年的一个夙愿。
为什么现在要出版这个修订版呢?首先,尽管此书在1991年出版后,又重印过一次,但是几年前就已售罄,不能满足读者和研究者的需求。其次,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图片资料的质量和数量都不能和内容匹配,因此有必要补充图片并提高图片的质量。最后,有必要在修订版中把那些原始的第一手资料以附录的形式出版,这样可以使这段历史更丰满、更真实。我们相信,那些来自群体艺术家的原始资料会增强我们描述可信度,也会是这段历史更真实生动。用原始材料说话,也可以避免江湖演绎带来的谬误,这些谬误在一些媒体中的口述历史的“访谈”和“回忆”中确实存在。
本书最初是八十年代甘阳主编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的其中一本,责任编辑是该丛书编委之一,学者刘东。刘东在本书的“编后记”中,代表丛书编委会写下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字,今天读来,仍然令人热血沸腾。当我读到自己当时写的“跋”,联想当时我们写书时的激动情景,也不禁百感交集。首先,过去二十年的历史验证了我们撰写之初所坚持的信念是对的。正如我在“跋”中所说:
“本书名曰‘史’,实非史碑记传之意。常想,史籍为何只能是某一时代几个大人物的碑录?古今多少艺术史皆是‘大师’史,而我们却写了个“艺术老百姓‘史。不必去辨析英雄抑或大师创造历史的哲学命题,这就是1985 – 1986 两年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事实:那些‘艺术老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为艺术、时代、民族、文化、人类——历史而慷慨献身。他们那种强烈的平民意识和甚至带点血腥味的鼓噪声淹没了‘大师’们的雅颂。 当然,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会随斗转星移而泯灭,这是无可奈何的悲哀。但恰恰是这理智的悲哀方是历史的原动力,我们以激情赞誉他们,甚至顾不得去批判他们身上的一些纰缪,是为延长其动力,长存其精神。故我们不以其泯灭而遗憾,亦不以纪录泯灭者而自愧自惭。”(高名潞:1991年版“跋”)
如果我再把刘东在“编后记”中写的类似的一段话摘录下来,读者或许会看到这段话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正是这种深沉的历史感,促使着这本书的作者们去冲破美术史中‘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写作惯例,不去写一部‘大师史’或‘佳作史’,不去唯独告诉别人哪几位天之骄子是怎样冒出来的,或者哪几幅价值连城的作品是怎样画出来的,而是去写一部‘艺术老百姓史’,并将此书题献给那些与他们息息相通的为数甚众的艺术平民。他们重视的不是这个自己曾参与其中的美术潮流过去之后会给收藏家留下哪些作为死物的珍品,而是这个潮流之发生发展的活生生的过程;他们重视的不是长出了那一株赏心悦目的花卉,而是孕育着一片草原的丰厚而广阔的土壤。因此,这本书就为我们记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丰富、生动而又发人深思的故事。从而,他们也就将这部美术史扩广为整个当代中国文化心态史的一个重要分册。”(刘东:1991年版“编后记”)
今天,之所以有许多人,不论是‘85的参与者,还是新一代的艺术家仍然怀念八十年代,不是因为这个运动是否创造了几个“大师”,而是因为众多的艺术家的(平民或者公民的)理想主义精神。相反,有些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作品已经价值连城的“大师”,可能在今天已经丢掉甚至忘记了那时的精神。这反倒使我们怀念那些“泯灭者”。尽管在今天,有些“泯没者”可能也变得很物质主义了。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坚持那种信念。二十年后我们现在又面临着新问题,我们不但需要理想主义冲动,更重要的是需要建树一个具有自己的方法论特点的21世纪的当代艺术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 ’85运动必定要被超越的。
但是,要超越和扬弃它,就必须要了解它。为了更全面充分地展示‘85运动的历史事实,修订版作了如下调整和补充:
1、 首先,加入了大量的原始史料,这些史料既包括我们在撰写此书期间,艺术家提供的材料,也有我自己在过去二十多年中搜集的不少史料,包括我在八十年代中搜集的上千张群体作品和活动的幻灯片。他们都是第一手的,很多都是从来没有发表过的珍贵材料,有些连艺术家本人都已经没有了。这次都一并发表出来,提供研究者作为参考资料。为此,我们把这些原始的文字和图片材料,比如信件、宣言、笔记、艺术观等,以及所有群体成员的作品图片附加在群体的章节之后。尽量不加选择,如实发表,让读者看到当初群体运动的“生猛”的(或者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是“粗糙”的)原貌,尽管由于篇幅的局限,我们只能放进小尺寸的图片。修订版补充了上千张图片和二十多万字的文字资料,原来的一卷本扩充为现在的两卷大开本。
2、 将原来的书名《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 – 1986 》改为《‘85美术运动——八十年代的文化狂飙与论战》。新题目恢复了本书的原意。因为,1985和1986年(还有1987 年)发生的群体活动,是’85美术运动的发生和壮大期,唯一遗憾的是缺少了“中国现代艺术展”部分。但是,《中国现代艺术展》将作为另一本书单独出版,可以补充这段史实。
3、 在第一章的“新时期美术”中,对“无名画会”、“星星画会”和“四月影会”的活动加入了较为充分的描述和讨论,并且在附录中加入了“星星画会”的史料(有关“无名画会”的史料,我在此前已经发表了《无名:一个悲剧前卫的历史》一书)。这样,使读者对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早期的前卫艺术活动也得到更为充分的了解。所以,实际上这本书涵盖的范围应当为1977年至1987年 十年的美术史,或者是“八十年代美术史”(除了没有包括《中国现代艺术展》之外)。
4、 为了更为清晰地勾画‘85美术运动的背景和八十年代美术界的结构,修订版将1991年版的第二章“运动的端绪”、第六章“传统与现代的选择”和第七章“风格与多元”合并为第二章“面对现代思潮的冲击:八十年代的学院与传统”。 八十年代中的中国艺术是‘85前卫艺术、学院艺术和传统艺术三足鼎立的局面。把传统艺术和学院艺术集中放在一起叙述,有利于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与’85运动对立的格局,读者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到‘85运动发生时的中国艺术节的格局背景。另外,把原书中包含在不同章节中的建筑部分集中到第六章“八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与建筑思潮”。
5、 本书的各个章节中的正文之中,常常出现“‘85美术运动”、“85新潮”“新潮美术”以及“前卫艺术”混用的状况,修订版没有统一为“‘85美术运动”,因为,这种混用是八十年代艺术用于的实际状况,它们都是“‘85美术运动”的同义语。这种情形也会出现在附录的史料中。读者可以自行辨析。
6、 对大事记进行了补充,特别是增加了社会政治事件和文化事件的内容。
最后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修订版,特别要感谢编辑主任陈凌云,以及阳光谷的王联,他们一起和我发起策划了这套书,并且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感谢阳光谷朱鄂等人的编辑和设计工作。衷心感谢淡勃先生的热情资助,使本书得以出版。感谢四川美术学院对我的研究工作的支持和资助。感谢我的朋友冰逸的支持。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三位助手杜曦云、姜影和王志亮所作的大量编辑和资料整理工作。没有他们的工作,这个修订版不可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