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艺术圈最激动人心的消息似乎都和钱有关——艺术市场上的的叫卖声在2007年达到高潮,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蔡国强等当红的艺术家作品接连在纽约、伦敦、香港、北京拍出超过千万的高价,爆出一个又一个新记录。与此相关的,关于当代艺术的展览之多达到了一个高潮,同时也让人们对艺术展览的厌倦达到了最高点——不论是在798艺术区内众多的艺术展还是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招致的批评显然要比赞扬更多。
在这一片商业性展览、拍卖的浪潮中,给许多人强烈印象的反倒是回顾“理想主义的八十年代”的展览和书籍——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推出的开馆展览“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高名潞主编的《85美术运动》等都引起关注。按照艺术家叶永青的说法这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现在艺术市场上的成功似乎让人们有了动力把当年的所有东西都挖出来,让它们产生意义”。各种展览、回忆录、对话、时尚杂志封面以及拍卖市场的价格正在把部分艺术家“经典化”,但历史的一条实用规律仍然有效:成功者总是少数,当年全国各地成百上千的艺术实验者们并非个个都能成名立万。同期在北京宋庄TS1美术馆展出的“1980年代当代艺术青岛梦”证明,那些青岛艺术家们在1985年前后做的“露天画展”等艺术活动虽然也有一些高质量的作品,但是他们没有像北京、杭州、福州的艺术家那样幸运地挤进当时的《美术》、《美术报》、《江苏画刊》以及1989年现代艺术展等主要报刊、展览的名录,从而也被甩出了之后的“艺术市场”和“传播渠道”,至今仍然默默无闻。
扩大了的艺术圈
不过,恰恰也因为艺术市场的巨大刺激不仅让尤伦斯决定落户北京,也让这些青岛的艺术家被重新发掘出来再次浮现到世人面前。
在19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兴起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市场,没有收藏家也没有正式的展览,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之后,艺术家王广义的一幅作品卖出1万元人民币时,他拿钱的手几乎激动地在颤抖,而在二十年后,他这样卷入当代艺术市场的重要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都在百万人民币以上,重要作品的价格更已达到千万,比如,2007年10月在伦敦,王广义1988年创作的《毛泽东AO》就以407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如今,当代艺术已经从二十年前、十年前的“新潮”、“前卫”、“地下”转变成今天的新主流艺术,艺术家们不仅走进了国内外的重要美术馆,也成为时尚杂志的报道对象。拍卖会上爆出的价格记录成为影响力的最大源泉:一个个百万千万的“天价”给当代中国人的刺激远远有大于“创造”、“艺术语言”等等这些枯燥的行业话题,即使对多数艺术家来说,也同样是如此。
考虑到目前中国普遍的几个资产升值——比如房价飞涨等等现象,艺术品的价格涨幅其实并不是太令人惊讶,这个行业制造的富翁数量也远比地产、股票市场要少。但是就文化圈来说,当代艺术在过去四年来的“突然繁荣”却具有巨大的刺激性和象征意义,也引发了诸如“当代艺术的文化价值”、“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取悦西方藏家”等争议。那些最固执的批评家仍然试图从单纯的“艺术创造”来定义艺术,而没有发现隐藏在这些价格记录之后的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市场化和全球化,二十年前由艺术家、批评家和围观的文化人组成的简单的艺术圈已经大大扩充,画廊主、策展人、收藏家、美术馆长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艺术界权力榜单上,他们甚至要比艺术家的排名更高。艺术,已经成为一个融合了各种人的复杂的欲望、利益和个人目的大游戏。